2019-04-22

混齡教學:先個別再混齡交流,並非偏鄉萬靈丹【混齡教還是混齡學?】鄭勝耀教授

混齡教學:先個別再混齡交流,並非偏鄉萬靈丹【混齡教還是混齡學?】鄭勝耀教授:「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是非常值得思考與研究的課題,通常可以大略分為「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兩大類來進行理解。
【教師中心】暗藏學習困難危機:若是強調「教師中心」的教與學,往往會以學生的「能力」與「素養」為訴求重點,希望可以透過教師自身與學校的課程規畫,進一步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社會所需具備的能力與素養,因此,常常會更多聚焦在教師的「教」;而重視「學生中心」的教與學,則偏重在每個學生個性、認知發展與學習風格的差異,強調「分組合作教學」與「差異化教學」策略。
因此,希望可以因應不同學生的「學習節奏」與「學習興趣」,提供「客製化」的學習經驗,也為志趣、能力不同的學生的未來儲值,所以,教育的重點會比較放在學生的「學習歷程」上。
如果將上述「教」與「學」之間互動關係,放在近年來頗受注目的偏鄉教育與混齡教學的議題上,我們也可以嘗試透過「教師中心」與「學生中心」兩種不同的混齡教學走向,來進行觀察與省思。
【混齡教還是混齡學?】學科進程: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偏向「教師中心」的混齡教學,比較貼近目前國內目前的發展。由於偏鄉小校的存廢問題盤根錯節,實在難解,在兼顧保留學校、降低教育支出與學生群性發展等前提下,希望透過低、中、高年級混齡上課的方式,讓學生達到教育部規定的各年級學生應具備能力與素養。
不過,偏重教師中心的混齡教學,雖然有些教師會逐漸覺察到某些學生,在基礎學科蹲馬步的開始階段,可能還不適合混齡教學;但由於教師對於學科知識的階段概念不夠清晰,因此,不但無法完成混齡教學中,期望藉交流完成的差異化學習,反而造成基本功不踏實,教師無法適度引導不同能力間學生彼此學習,更無法進一步營造深度學習與主題探索的機會。
筆者以自身較為熟悉的學科領域為例,在數學學科領域中,不同年級所學內容的連貫性相當強,如一年級先教一百以內的數字;二年級教一千以內的數字;到了三年級,教一萬以內的數字,按此標準可以訂定清楚的學習目標。
但如果教師對數學領域教材分級觀念不夠清楚,忘記在教特定概念(如分數)時,應先確認學生對於分數中整體與部分的關係是否清晰,再決定如何進行以分數為主軸的混齡教學;而不是將單位分數、擴分、約分與最簡分數等單元混在一起教學,以為學生會自然而然、相互學習;結果常常不如預期,反而造成學生在分數概念上的混淆。
【理想課程】
先個別再混齡交流
混齡教學進行與否,決定關鍵,應考量個別學生的能力與需求。
例如,某偏鄉小校雖然只有一名三年級學生,希望以混齡方式進行教學;但由於該生學科基本能力不足,所以,教師仍應先對其進行個別式教學,等到該生的基本概念較為穩固時,並在適合的主題時,再透過混齡教學的方式,讓不同年齡段學生相互學習,達到教學相長的交流目的。
由於筆者目前也協助國內一些偏鄉小學推動所謂的「混齡教學」,發現現今改革趨勢,較偏重教師中心,容易流於為混齡而混齡,也就是受限於學生人數過少的現實,而並不是著眼於學生交流的「真實需要」。真正有效的教學,應該是當「混齡」則「混齡」,當「分班」則「分班」。
【混齡教學」並非是偏鄉教育的萬靈丹】總結來說,「混齡教學」並非是偏鄉教育的萬靈丹,而應該回歸到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也要清楚掌握學科階段,設計教材教法才是。
#偏鄉教甄 #公幼教甄 #教學原理與課程發展 #教甄口試自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