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攻心理經濟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近幾年來將研究重心轉向「快樂經濟學」,他與同事在做相關研究時也發現,財富和正面情緒間的關聯性不是很強,在此與本站讀者分享其相關研究之結論如下:
大家普遍認為,高收入與好心情有連帶關係,但這多半是一種錯覺。所得高於平均水準的人雖然相當滿意自己的生活,卻不見得比別人更能快樂地享受當下。通常高收入者的生活更為緊張,也不會花較多的時間從事趣味性高的活動。(許世穎 Dewey 補充說明: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早就說過財富與幸福的關係不大)
另外,個人所得似乎也不能長期左右生活滿意度。心理學家認為:一般人誇大了所得對快樂的貢獻,因為在評量自己或旁人的生活時,容易只是片面地將注意力放在符合傳統觀念的外在成就上。(許世穎 Dewey 補充說明:因為外在的、表面的事物易於評量;相對的,內在的、主觀的心理感受不易評量,卻也最為重要!)
以上摘自《更快樂》(天下 2008 初版)
心理學家丹尼爾‧吉伯特指出財富的效用,正如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用遞減率」一樣,會有遞減的效果。誠然月入五萬者一定比月入一萬者快樂許多,但月入五十萬者就不見的比月入五萬者快樂到哪裡去。(參見丹尼爾‧吉伯特所著《快樂為什麼不幸福?》第十一章,本學期社大「投資心理學系列課程」會再講解此部份)
許世穎 Dewey 常感嘆:「人生重要的事情,學校一律不教。」快樂、智慧、正確的理財觀念…皆是如此。這也是本人 9 年來不計酬勞在社大開課的理由。也感謝同學們的支持,使本課程長期以來,在只靠同學們自行介紹的情況下,每學期都接近額滿。
筆者確信有智慧的學習者必然瞭解:只有「以教學為本業」的專業「投資教育工作者」(非金融從業人員),才能以身作則地不推銷金融商品(只要是金融從業人員,或平日有收受金融機構好處者,立場絕非客觀中立,請讀者務必明察),也才可以提供真正有心學習,且目的單純的社大同學 ~~ 一塊純淨的、無壓力的學習園地。
本文作者長年的研究取向即為「快樂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