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1

劉國兆觀點:尊重教育、行政減量、回歸教學

本文摘自世穎師專學長:劉國兆校長【劉國兆觀點:歲末年終許個願─「尊重教育、行政減量、回歸教學」】遠見雜誌發表「行政拖垮教學,主任、組長大逃亡」文章,引發各界熱議後,在教師團體與校長團體日前公布的十大新聞中,「行政過量」等相關新聞亦列名其中。於是,教育部及地方教育局開始著手研議「行政減量」,教育部更提到「近年來教育現場反映中小學充斥與教學無關之行政工作、訪視評鑑及研習過量的現象,造成縣市、學校行政及教師負擔過重。」然而,此盤根錯節的問題,若不從結構面加以探討,並下定決心去除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與習以為常的做法,筆者對於「行政減量、回歸教學」的教育未來,就如同現今對於教育人員不友善的氛圍一般,相信最後的結果,必然是不太樂觀的。造成今日「學校行政及教師負擔過重」的原因,我認為包括:
一、科層體制、言出必行:行政機關是「上級交代什麼,下級就得做什麼」的剛性組織,與學校尊重「學生學習與教師專業」的柔性組織,兩者運作方式原本就大相逕庭。但是,臺灣的教育行政體系,是將學校擺在最底層的位置。因此,每一道行政命令,學校都必須落實執行,難怪學校行政人員總是忙著處理五花八門的要求。
二、政策繁複、疊床架屋:舉凡教育部與教育局新增、既有以及沿襲以往的政策繁多,還有政院其他部會、市府其他局處與教育有關的政策琳瑯滿目,這些林林總總的政策,如果什麼都要學校配合,卻無法裁減、整併與檢討,終將使學校陷入「政策泥淖」中而動彈不得。
三、教育潮流、瞬息萬變:昨天、今天、明天…,我們總是在尋找可以學習的國家。卻不知那些教育趨勢與理論是可以永續經營,那些是可以微調,而那些又是可以結合的。否則教育理論各有派別,甚至會有互相牴觸之情況。學校才依循某種理論發展校務,怎知沒過多久,卻已經變成了過時的產物。
四、法規繁瑣、工作爆量:與學校教育有關之法律、規定、命令眾多,而且無論學校是位於臺灣本島或離島、市區或偏鄉、規模大或小、人數多或少…,反正該報的成果、該做的事、該開的會、該辦的研習、該接受的評鑑訪視,一件都省不了。也難怪學校人員,每天都忙得團團轉。
五、公文暴增、表單日多
教育機關各科室、函轉其他單位、各級學校、加入電子公文的民間單位等各式公文如雪片般湧來,而且因為電子公文之故,同一份文還可以連發好幾次。再加上上網填寫的表單名目愈來愈多,明明上級機關已經要過的資料又重覆要學校填寫,無怪乎,學校人員會有生命耗損殆盡的無力感。
六、政治角力、課程塞爆
教育基本法明定「教育應本中立原則。學校不得為特定政治團體從事宣傳或活動。」實則是,各方政治勢力都想透過教育來強化其重要性及不可替代的地位,於是,各類型的議題都得放入學校課程中實施。課程不僅被塞滿,而且還塞爆了!
七、權力至上、責任消失
這個民意高漲的時代,只要勇於主張,無論行為的對錯,學校或行政機關都必須立即處理與回應。然而,如果什麼事情只要上街頭、打1999投訴、或以重視民意等方式,行為人的責任就消失,那麼終將有一天,也會看到教育的原理原則消失得無影無蹤。
綜上所述,這些問題彼此扣連,如果只是「擴大蒐集各界意見」後,就遽下幾個結論作為改進的依據或參考,那也不過是淪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表面工夫罷了。
*作者為台北市清江國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