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是一種選擇,但情緒不是。】
否認情緒的存在,只會使情緒變得更糟;
否認自己感覺的人,經常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而這會這帶領他們進入更多的麻煩當中。」
(約翰‧麥迪納博士 John Medina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主要研究人腦發展以及精神病症與基因的關係)
...........
【情緒要怎麼「處理」?】以個案常用的方法-睡覺、運動、約朋友喝酒-來看,的確如治療師所說,轉移了對痛苦事件與感受的注意力。一些不太嚴重的情緒感受,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在情緒滿溢的當下轉移注意力是不錯的方式。但是那些無法自行消化的情緒,往往是深刻的痛苦、憤怒、失望、哀傷,這些感覺讓人太難受,逃開就不會感覺到,暫時可以喘口氣。它們不會輕易消失,而是沈積在內心深處,在人們想起過往經驗或再次遭遇某些事件時被喚起,使人一再跌入谷底,或隱隱作痛。個案進入治療,隨著與治療師的關係愈靠近、愈信任、感受到愈強烈的支持,也就獲得接觸這些情緒的力量,敢一點一滴的釋放出來。然後,兩人一起去感受、了解情緒怎麼來的、究竟被什麼困住,這些感受慢慢慢慢清晰,情緒就是藉由這樣的歷程被消化掉了。日後,縱使再想起,也許會有些心酸,但感覺淡了,不會再被它絆住,甚至,可以微笑以對。
否認情緒的存在,只會使情緒變得更糟;
否認自己感覺的人,經常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而這會這帶領他們進入更多的麻煩當中。」
(約翰‧麥迪納博士 John Medina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主要研究人腦發展以及精神病症與基因的關係)
...........
【情緒要怎麼「處理」?】以個案常用的方法-睡覺、運動、約朋友喝酒-來看,的確如治療師所說,轉移了對痛苦事件與感受的注意力。一些不太嚴重的情緒感受,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在情緒滿溢的當下轉移注意力是不錯的方式。但是那些無法自行消化的情緒,往往是深刻的痛苦、憤怒、失望、哀傷,這些感覺讓人太難受,逃開就不會感覺到,暫時可以喘口氣。它們不會輕易消失,而是沈積在內心深處,在人們想起過往經驗或再次遭遇某些事件時被喚起,使人一再跌入谷底,或隱隱作痛。個案進入治療,隨著與治療師的關係愈靠近、愈信任、感受到愈強烈的支持,也就獲得接觸這些情緒的力量,敢一點一滴的釋放出來。然後,兩人一起去感受、了解情緒怎麼來的、究竟被什麼困住,這些感受慢慢慢慢清晰,情緒就是藉由這樣的歷程被消化掉了。日後,縱使再想起,也許會有些心酸,但感覺淡了,不會再被它絆住,甚至,可以微笑以對。
如果情緒的處理要走這樣的歷程,再回頭檢視前述的治療師的作為。他在個案表露情緒之際,把他從特定的經驗與情緒中硬生生的拉開,要他去想他處理情緒的習慣。在進行此一回想時,前一刻的感受就被轉移了,它又再一次縮回內心深處,失去探索、體會、了解的契機。不過,失去一次機會倒也不是嚴重的問題,只要個案願意繼續,往後的治療仍有介入的機會,不必太擔心或懊惱。
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個案期待治療師和他一起面對情緒時,治療師逃開了,沒有和個案「在一起」。前例中看似在找方法,但當治療師要個案找人說出心裡話時,個案不是正在跟治療師說嗎?治療師怎麼沒有回應、甚至要他去找別人說呢?若你是個案,當下有何感受?失望?挫折?孤單?如果治療師都不能了解,別人能了解嗎?此一感受映照出早年與父母相處的挫折-如果父母都不愛我,別人會真心愛我嗎?
或許你認為,個案不能只跟治療師談,治療總有一天會結束,他該在生活中找到傾訴的對象。沒錯!我完全同意,個案需要在生活中尋覓能傾聽他支持他的人,所以治療中需要談人際關係議題,但不是在前述脈絡下進行!同理,個案需要學習處理情緒的方法,但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和治療師一起走處理情緒的歷程,而不是在理智上去找方法。畢竟,情緒的處理不是解數學題、修家具,找出步驟一二三照做就行。(黃君瑜 博士/臨床心理師)
比較大的問題是,在個案期待治療師和他一起面對情緒時,治療師逃開了,沒有和個案「在一起」。前例中看似在找方法,但當治療師要個案找人說出心裡話時,個案不是正在跟治療師說嗎?治療師怎麼沒有回應、甚至要他去找別人說呢?若你是個案,當下有何感受?失望?挫折?孤單?如果治療師都不能了解,別人能了解嗎?此一感受映照出早年與父母相處的挫折-如果父母都不愛我,別人會真心愛我嗎?
或許你認為,個案不能只跟治療師談,治療總有一天會結束,他該在生活中找到傾訴的對象。沒錯!我完全同意,個案需要在生活中尋覓能傾聽他支持他的人,所以治療中需要談人際關係議題,但不是在前述脈絡下進行!同理,個案需要學習處理情緒的方法,但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和治療師一起走處理情緒的歷程,而不是在理智上去找方法。畢竟,情緒的處理不是解數學題、修家具,找出步驟一二三照做就行。(黃君瑜 博士/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