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2

米榭•塞荷的泛托邦》法國哲學家:米榭·賽荷 2019.6.逝世(歐陸哲學、法國認識論)

法國哲學家:米榭·賽荷 2019.6.逝世(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學派:歐陸哲學、法國認識論)塞荷的研究路線,非常不同於二十世紀法國的學術圈。著有《米榭•塞荷的泛托邦》2019.6. 商周初版.(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暨師資培育中心許宏儒教授)◆這是一個重新發現塞荷與閱讀塞荷的時代?觀乎這幾年,臺灣幾間重要的出版社,陸續與幾位專業的翻譯家,一同合作,翻譯並出版了當代重量級思想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塞荷(Michel Serres)的幾本著作:
——《寄食者:人類關係、噪音、與秩序的起源》(伍啟鴻、陳榮泰譯,群學出版,二○一八)——《拇指姑娘》(尉遲秀譯,無境文化,二○一七)——《失控的佔有慾:人類為什麼汙染世界?》(伍啟鴻、陳榮泰譯,群學出版,二○一五)
 而在二○一○年以前,塞荷的華文翻譯著作,僅有中國大陸所出版的《萬物本源》(蒲北溟譯,北京三聯書店,一九九六)。這是否意味著,塞荷的思想,將在華語世界中,掀起一股研究塞荷與閱讀塞荷的旋風呢?
事實上,塞荷的研究路線,非常不同於二十世紀法國的學術圈,他的思維理路,非常獨樹一格。具有數學學位、古典文學學位與哲學學位(還是海軍官校畢業生),塞荷「博學」地穿梭、往返、遨遊於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知識之中,但他又無法被歸類為哪一個學派,更無法清晰地從他的論述中找到,他到底是承襲了哪位大師的思想,或是遵循哪一條學術路線。在他進入哲學領域的學術壯年時期,當時法國的哲學圈風潮,是現象學與馬克思主義,然而,他在談論的,卻是數學與物理學。他投入研究的,是當時才剛開始(但今日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最為劇烈)的訊息理論(也就是今日的電腦與網際網路)、大氣的騷動問題,以及遺傳學上的演化發現。而後,他也開始主張突破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壁壘分明的學習,並大聲疾呼跨越學科知識疆界的學習。也因為這樣的另類性,塞荷並不被同時代許多學者所接納,甚至當他在學校中說自己有數學學位時,還被當作外星人看待。
  
  但塞荷的思想,恰恰「預先掌握」了今日二十一世紀的現況。
  
  當Wifi與智慧型手機已經成為我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當人際溝通互動已經轉成符號與訊號等程式語言(如e-mail、即時通訊軟體);當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慧(如AlphaGo)、賽伯格(Cyborg)已經成了當代最熱門的關鍵字,也將是未來對人類生活最具影響力的概念之一;當學習已經轉變為線上學習(e-learning),學校已經成為沒有圍牆的學校,未來教室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學習(U-Learning)時,我們不正可以在荷米斯(Hermès)、天使(anges)、干擾者(Interférent)、寄生者(Parasite)、亞特拉斯(Atlas)等著作與概念中,發現塞荷的洞見嗎?而在人之初成(Hominescence)、熾熱之明(Incandescent)、人道主義的敘事(Récits d’humanisme)與拇指姑娘(Petite Poucette)中,我們不正可以繼續閱讀塞荷對於時代脈絡與未來人類的發展,精妙的爬梳與掌握嗎?當今日臺灣的教育,重視的是跨學科與跨領域的學習;當今日令人驚豔的芬蘭教育,逐漸打破傳統僅以各個壁壘分明的學科為教學的唯一方式,而改以主題式、問題與現象本位、兼具理論與實踐(作)的學習方式;當今日世界各大學的學習潮流,愈來愈重視通識教育、開始紛紛成立跨領域不分系的學位;當今日臺灣十二年國民教育,開始強調所謂「核心素養」的學習;當臺灣與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所謂的實驗教育與另類教育學校的誕生;甚或,當今日臺灣有愈來愈多所謂的「壯遊」,透過漂流的旅途,人開始重新尋找自我與生命的意義,我們不正可以從「博學第三者」(Le Tiers-Instruit)當中,發現塞荷早已為教育所勾勒的,那幅未來學習者的圖像與樣貌嗎?
  
  更不用說,塞荷對於當代最核心的問題,也就是生態環境議題的關切,在他的《自然契約》(Le Contrat naturel, 1990)、《重返自然契約》(Retour au Contrat naturel, 2000)、《失控的佔有慾》、《世界大戰》(La Guerre mondiale, 2008)與《地球生境》(Biogée, 2010)等書中,都可以看到他對於地球以及地球上的萬事萬物,關於永續性問題的終極關懷。
  
  當然,這並非說塞荷有著預言的能力,而是如其所言,哲學必須「掌握當代性」(saisir le contemporain),也就是,對個體所處的時空脈絡中的各個知識論述,進行全面性的閱讀與學習,並對於當代重大的、且會影響未來人類文明與地球走向的各種重要議題與變革,進行整體性的研究與考察。
..........
米榭·賽荷(法語:Michel Serres,1930年9月1日-2019年6月1日),法國哲學家、作家,也是法蘭西學術院院士。

船夫之子,賽荷於1949年進入海軍軍官學校,1952年再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獲得數學、文學、哲學學位,1955年取得哲學一級教師資格。之後在加斯東·巴舍拉門下進行數學史的研究,1968年以論文《萊布尼茲的系統和其數學模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巴黎大學任教。

接下來的二十年,賽荷以作為一個出色的講師和他神秘美麗的散文聞名。他的作品非常依賴法語聲韻,被認為是幾乎不可能翻譯的。主題廣泛,從神秘的西北航道、寄生蟲的概念到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爆炸等等。

1985年,賽荷獲得美第奇獎。1990年,獲選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以表彰他在法國傑出的學術地位。賽荷對布魯諾·拉圖和史蒂芬·康納等人均有重要影響,目前在史丹佛大學擔任法語教授。

在接受藝術策展人奧布里斯特專訪時,賽荷展現出對能夠處理21世紀數位情境的新政治哲學的興趣,「我認為在這個沒有法律的網路,將會很快產生一個新的法律,完全不同我們在舊有度量空間所組織的法律。
2007年,賽荷聲稱他是開放知識,尤其是維基百科的愛好者。

2012年,賽荷被授予艾克哈特大師獎。

2019年6月1日,米榭·賽荷逝世,享年88歲
.
#教育哲學 #教育新興議題 #教甄初複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