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4

陳龍安教授《發現7種IQ:心智解構》推薦序

分享吾師陳龍安教授,在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發現7種IQ:心智解構》新書之推薦序(陳龍安教授係筆者民國74年就讀於「台北市立師專(心理輔導組)」時之師長
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在新書《發現7種IQ:心智解構》全球暢銷30年紀念版(2013年11月時報出版)提出了第九種智能:教導智能 pedagogical  intelligence

1.語文智能。
2.數學與邏輯智能。
3.視覺空間智能。
4.音樂智能。
5.肢體與動覺智能。
6.人際智能。
7.內省智能。
8.自然觀察者的智能。
9.教導智能 pedagogical  intelligence 教導其他人的能力
9.5存在智能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能夠思索人生重大問題,理解和追求生命意義與終極問題。歐文亞隆提出了「四大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
參見其著作《存在心理治療》(哲學諮商師「許世穎」台灣の歐文亞隆/臉書
..........................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

  你認為自己聰明嗎?對於此一問題,很多人的反應不是猶豫遲疑,就是不敢回答。同樣的問題在幼稚園提出,反應就大為不同;小朋友們會爭先恐後的舉手,同時大叫:「我很聰明!」我曾在各種不同的場合,向不同年齡層的人們提出同一問題,結果發現隨著年齡層的增加,認為自己聰明的人數便相對的減少。此種奇怪現象,不禁引起我的深思:為什麼小時候自認聰明的孩子,長大以後卻失去了這種信心?這是自然發展趨勢,抑或受環境的影響使然?

  我的疑問,終於在嘉納這本鉅著裡獲得答案。原來問題的癥結出在一般人把聰明的定義,界定得過於狹隘。顯然這是受到智力測驗的影響。大家以為一個人聰明與否,只需看他的智商高低就可分曉。嘉納堅決反對這樣的看法:第一,智能不是單元的;第二,智能不可能用紙筆測驗查出來。可見,個人智慧的高低,絕非一個智商分數就能涵蓋的。他反對的理由,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根據科學證據。經過多年的潛心研究,多方小心查證他所獲得的結論是:人類的智能絕不止一種,至少有七種之多,即語言、邏輯數學、音樂、視覺空間、身體動覺、人際關係,以及自省智能。這就是他那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簡稱MI)。

  目前的學校課程所著重的僅是語言與邏輯數學智能,而忽略其餘各類。一般的智力測驗也以此兩類智能為主。因此,在這兩類智能有傑出表現的少數學生,便是天子驕子,公認為聰明的人。反之,在此領域沒有特殊成就的多數學生,不管在其他智能方面多麼優越,也終會被視為平庸之輩。難怪兒童在學校所待的時日愈久,就愈覺得自己不夠聰明;也難怪一般人對自己是否聰明一事,多抱持懷疑的態度。這是學校教育課程偏於狹窄的結果,也是智力測驗趨於單元化的結果,理應匡正過來。嘉納說,常用的紙筆測驗,是不可能測驗出所有這些不同類別的智能。當然,學校的成績也不能代表個人的智慧。根據多元智能論,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是聰明的,但聰明的範疇與性質卻呈現許多個別差異。

  為什麼可以說幾乎人人都是聰明的?因為嘉納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七種(或以上)智能,惟其智能之分布情形卻因人而異。你所高者,我未必高,而你所低者,我可能很高,高高低低各自不同,這是每個人的獨特組合,正是「人智之不同,各如其面。」我們之中,少數人五、六種智能均達到高度的發展;另有少數人,卻每種智能都極低;而絕大多數的人,則介於這兩極端之間,其兩三種智能有相當突出的表現,另兩三種尚可,餘兩三種偏低。此外,我們都聽到或看到一些奇才,這些只在某一智能領域,天賦異稟,其表現之卓越,令人咋舌,但在其他方面的表現,則形同白癡。例如《雨人》電影中的男主角,心算之神速,可比電腦;又如一位名叫倫克(Leslie Lemk)的年輕人,任何曲子,過耳不忘,只要聽一遍,即能用鋼琴原調演奏,毫不走樣。這兩人在其他方面的行為,卻都非常笨拙。像這樣的奇人,在各智能領域都可能出現。

  固然人人都具多方智能,但這些智能是以潛能的形態存於吾人身心,宛如一粒種籽,需經雨淋、日曬、滋養,才會發芽、生長、茁壯。故嘉納進一步說,只要給予充分而適當的鼓勵、機會、環境,和教導,幾乎每個人的所有七種智能,均能臻於相當高度的發展,遠超乎我們所預想的境界,「鈴木才藝學程」的驚人成果,即為最佳之例。在那兒受訓的孩子們,小小年紀,拉起小提琴,儼然大師風範,聽者莫不嘆為觀止。然而,他們之中並非個個都是音樂神童,他們所以有此成就,純然是由於母親的全心投入,家人的殷殷鼓勵,以及師長的諄諄教導;使他們能夠日以繼夜的,孜孜矻矻,不斷練習。這一點特別發人深省,尤其是對身負百年樹人重任的教育家們而言。

  教育家們不可不看此書。作者嘉納博士是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一生著作頗豐,本書可以說是他的代表作。全書分十四章,每一智能用一章來討論,其餘七章則用以闡釋傳統的智能理論、智能的定義、智能的生物學基礎、智能的社會化、智能的教育、智能的運用等。每章都包含豐富的內容和精闢的見解,對其MI理論的發展過程與內涵,有翔實的描述。讀完此書,相信你會對作者收集資料之廣博、查證功夫之嚴謹,及思辨之深入,不禁肅然起敬,留下深刻印象。

  一九八三年,本書原著在美國出版,一時洛陽紙貴,在心理學界引起爭論熱潮,在教育界也激起改革聲浪。心理學界的爭論,乃在他的意料之中,而且是由於他存心「興風作浪」,故意使用「智能」(Intelligence)字眼,來標名他的理論,而不用能力(Competency)、性向(Aptitude)、才能(Talent)等詞語,其目的是在刺激心理學者們。在當時,智能一詞似乎是傳統智力測驗的專用詞,無人敢去動它。

  至於在教育界所興起的改革風浪,卻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他的書發行後,旋踵間有些老師就把MI理論拿到教室去應用;有些老師乾脆大刀闊斧,以其理論為骨架,合力建設新學校,另樹旗幟。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教育改革,本書所論述的MI理論正可當作我們的借鏡。舉凡課程編製、教學實施、學生活動、學習評估等,在在都可以此理論為依據。儘管中美國情不同,但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他這部鉅著實可提供吾人寶貴的參考。我國一向標榜五育均衡發展;嘉納提倡七智充分啟發,兩者頗有相通之處。但他更進一步主張「教育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of Education),學校教育固然需培養學生的七種智能,更要激發他們每個人的特有潛能,真正顧及個別差異,徹底因材施教,庶幾人人都變得聰明,人人都自認為聰明。

  下次有人問你:「你認為自己聰明嗎?」讀完本書後,相信你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是的!」如果那人不識趣的追問:「何以見得?」你大可老實不客氣的說:「別看我平日傻傻的,在某類事情上,我能幹得很哩!」

陳龍安
(本文作者為教育學博士,曾任台北市立師範學院教授兼創造思考教育中心主任,專攻資優教育及創造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