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碎對我們所造成的衝擊,絕對不只是限於:心靈、情緒和身心層面。當社會不許可悲傷時,我們會將這些標準內化,卻形成「未竟事宜」。並認為我們自己的情緒和反應,不是那麼具有正當性。但事實上,情緒就是情緒,本身就是事實。一味壓抑只會進入潛意識,在更隱晦的地方發揮更深的影響(參見《深井效應》《不必為悲傷感到抱歉》以上皆為 2018 年底出版的新書)
每年(今年 107 也不例外)都有那種實力很堅強的考生,硬撐到最後,考前突然生了一場大病。紙筆測驗的初試還好,容易引發緊張的複試前就會有一大波,導致最後不幸飲恨敗北...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答案是【身心症】!其實,從我身為「心理輔導教師」的角度看得很清楚。要知道大多考生都是 30 歲左右的年輕人,不是心理層面出狀況,還有什麼原因呢?因此,大家要學會壓力調適,家人伴侶也要形成心理支持的力量。所以我常說:教甄考到最後都是【心靈面】,準備最充足的不見得表現最佳。
此外,壓力大不見得自己知道(意識層面)有時是在【潛意識層面】間接運作著。症狀表現在:記憶力差、難以理解、看了半天書卻無進度;更隱而未見的還包括:念不下書,迴避口試的準備;也常見情緒低落,脾氣暴躁,未竟事宜湧上心頭,無名的焦慮,不斷向外尋求神奇的解答...。如同教練林育信說道【心理素質是關鍵】林教練說:「今天李智凱能在世大運如願奪金,心理素質的提升是關鍵。動作他已經都是百分百了,只有心理素質沒辦法練...」教甄上岸何嘗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