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穎在補教界二十幾年,都直接在講台上公開說「心理師不能當飯吃」所以我的學生多半走「專輔教甄之路」以下摘自心理師,日常【部份,心理師】多年前某間學校開始招收心理相關研究所的時候,有篇新聞,意思是心理師是一個多有前景的行業,出來一個月可以有多少的收入,那時看得我怒火中燒,一來在這樣的新聞宣傳下,招進來的夥伴是否真的適合這行是個問號,另一部份是社會上很多人對於心理師這行有許多錯誤的想像,新聞不應該加重這樣的想像。
心理諮商、心理治療在網路上是很常被討論的事情,但事實上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成本不便宜,想要「賺錢」真的不容易,表面上看起來時薪很高、看起來和別人談談話就可以有收入,但當你把投注的時間、精力、個人進修與學習的金錢等相關成本算進去,很多時候有沒有打平都是個問號。如果要做兼職 ( 你要說流浪或行動都可以 )心理師,那還得忍受著不穩定的生活,上星期我和一群心理師和非心理師朋友在聊天,其中一位非心理師朋友說,嘿,你們要不要找個第二專長啊,這樣也算是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大夥兒心裡想想,也是厚。
.
一個心理師的養成,花了許多時間與金錢,為了外在環境不穩定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又不斷的花大錢進修,深怕自己不夠好,被淘汰,心理上、環境上都存著強烈的不確定性,這樣惴惴不安的心理師會不會把自己的焦慮與不安反應在他的工作上?如果他只是一位「部份,心理師」他可能只是兼差做心理諮商,另外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另一片天,會不會更自在些?我過去的文章中不止一次提到「異化」,提到看到許多心理工作者原本工作是讓自己和生活更好,但到最後卻變得好像生命中只有工作、好像是在為工作而生存,失去了原本工作的真正意義。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去鬆動這樣的狀況與社會結構。
過去曾聽過一種「半農半X」的生活,指的是農人花一部份的時間在務農,另外的時間發展自己其他的工作與專業。或許這樣的生活是可以作為心理師的一種借鏡。我也看到許多心理師其實在不同的領域有著各自的專業,看到有人是歌手、老師、身心工作者、作家、芳療師,有人經營民宿、咖啡店,在晤談室外自己有一塊不小的天空,也豐富了心理師這行的色彩。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部份,心理師」會是一種主流。(以上摘自:心理師,日常)
.
轉貼:一名網友於PTT八卦板發文表示,他的太太大學時就讀心理系,畢業後求職處處碰壁,想找行銷企劃相關的工作卻屢屢收到「感謝函」,於是太太又重回校園就讀臨床心理學系研究所、考取臨床心理師資格,最後依然只能在派遣公司當茶水小妹,讓這名網友十分苦惱。這樣的背景,和日劇「月薪嬌妻」十分類似,
行動一詞,從行動咖啡而來,意思是指到不同地點透過個別接案、提供諮商或團體、演講等服務的心理師。 ... 有些補習班業者,為了招生,會浮誇心理師的收入平均月入7-10萬,不能說沒有,但在收入之前,可能需自己要多自費上課,甚至出國進修、出書,結合產品販售、上節目成為名人,接受晚上和假日的工作,塞滿行程
.
許世穎:前幾天有個心理師找我上課:
跟我講案主很煩惱財務壓力,
問他該怎麼辦?他只能苦笑~
很多心理師財務狀況也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