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 107 命題焦點【史塔佛賓 CIPP 評鑑模式】熱門考古題(今年 106 又考出,許世穎臉書洗版多次)是背景評鑑、輸入評鑑、過程評鑑、成果評鑑..四種評鑑方式的縮寫(evaluation)其架構為以背景評鑑(context )來幫助目標的選定,以輸入(input)來幫助研究計劃的修正,以過程評鑑(process)來引導方案的實施,以成果評鑑(product)來提供考核性決定的參考。目前教育評鑑一般是採用CIPP模式,分別從四個向度評鑑,一直有很好的評價。
1、背景評鑑(context)它是最基本型態的評鑑,其目在於用來幫助目標的選定。目標是理論的基礎,其具體做法是定義與計畫有關的環境,描述此環境所包含的理想情境及實際情境,並診斷有礙需求達成及妨礙機會運用的問題。問題的陳述是建立目標的基礎,更是改進計畫之依據。故背景評鑑的實施乃預期了解有關評鑑者資料,它有許多建設性之功用:如可用來使大眾對評鑑者之優點、缺點、需求與困難有所認識;用來說服該機構最迫切需要改進與支援之處;可評估改進計畫完成程度。因此背景評鑑至少必須包含政策背景、環境背景及需求背景三大要素。
2、輸入評鑑(input)輸入評鑑的目的在來幫助研究計劃的修正,其實施方式為界定與評量三大項:承辦機構的能力、達成計畫的策略及履行策略的設計。輸入評鑑其目的在決定該用何種資源來達成目標,故輸入評鑑至少要包含:工作計畫、設備、經費、人員資源。
3、過程評鑑(process )過程評鑑考核定期提供回饋給執行計劃人。其目標有三:計劃執行中偵測或預測設計之缺失;提供計劃決策所需之資訊;持續計劃進行之程序。藉由了解原先之計劃,並探知進行過程或進行中的活動特色,以追蹤最初計劃之改變,並提供資料確保其效率與成果即是過程評鑑的意義。
4、成果評鑑(product )目的在於計劃進行期間及告一段落時,評量解釋計劃。實施方式是界定目標的操作型定義,評量目標活動的準據,將針對預設的絕對標準或相對標準所作評量加以比較、運用背景、輸入、過程等資訊,將結果合理解釋,並提供考核性決定的參考。(以上部分內容摘自:王文科、邱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