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笑!教甄考過這個:考古題【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宰予因為相貌良好給人的最初的印象都很好,他後來在齊國做官,一開始也是被重用,但是後因本性暴露,最終被齊王處死。再說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魯國人,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九歲」,孔子在一開始並不是很待見這位弟子,子羽相貌醜陋,莫默不作聲,的確不惹人喜歡。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子羽在學問上,很用工,而且不怠慢,勤于思考,他自己到了後來,也成為了有名的學者,也是收了不少前來求學的後生。
孔子到那個時候,才意識到自己曾經的錯誤做法,承認自己確實是以貌取人了。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處:《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這也正是這個典故的出處。其實,這樣看來,就連孔聖人都能犯錯誤,我們在生活中,也是避免不了以貌取人,這無可厚非,只要適當注意就好,畢竟與生俱來的大腦選擇,是難以抹去的。(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