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107 熱門的性騷擾,去年教甄口試的熱門題(房思琪)也與「教育社會學」有關:命題焦點【教育社會學 4 大理論】獨家考情分析:今年107 選舉年(龍子)開大缺!前年 105 政黨再次輪替,其實是幾個社會運動累積而成。如:反課綱、洪仲秋、太陽花學運、文林苑都更案、苗栗大埔事件...依照近幾年的命題取向(不論筆試、口試)直接考政治太過血淋淋,但會考出熱門議題背後與教育相關的理論。
教育社會學 Sociology of Education 是介於教育學與社會學之間的一門學科,它在教育學術研究領域中,是一門較為新興的學問。教育社會學是探討教育與社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它是運用社會學的觀點與概念分析教育制度,以充實社會學與教育學理論,並藉以改善教育,促成社會進步。社會系出身的世穎與同學們分享教育社會學的四大理論:
1.結構功能主義,研究社會結構如何構造,以滿足由一個至高共享的規範體系所限定的各項功能的要求,和社會結構中各部分的功能和影響。社會被看做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人被看作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是宗教和文化的遵奉者,沒有社會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就難以生存。涂爾幹的社會團結和社會分工論、斯賓塞社會進化論在這個領域的建樹都尤為突出。
2.衝突論,也稱批判理論,通過對社會物質發展的考察,對照人類社會的演進,探析出兩者之間的緊密聯繫,從而得出人和社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是具體歷史社會情境中的產物,並被其所在的社會經濟和歷史方面的定位任意擺布、操縱和扭曲,使他們真實的自我發生畸變,進而產生持續的矛盾衝突體,反過來這樣的衝突又推動著社會的發展。馬克思的批判結構主義是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
3.交換理論,建立在個體功利主義的基礎上,通過對個人利益的計算和實現手段的考察來解釋人的行為,社會現象被還原為始終處於理性利益計算之中的個人。霍曼斯的行為主義交換論,布勞的結構交換論和艾默森的社會交換網絡分析都對理解這一理論範式有很大裨益。
4.符號互動論。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和理論派別。又稱象徵相互作用論或符號互動主義。在教室與師生互動情境中,符號互動論運用特多(摘自:1.陳奎憙:教育社會學。2.國立台中教育大學。3.許世穎【教甄口試】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