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 107 口試題 / 臉書洩露個資時事【學生網路交友輔導 / 鄧巴數 150 定律】臉書算書嗎?臉友算朋友嗎?(以下摘自嚴擇雅)現實中,非朋友變朋友常需要交往一陣,少數是一見如故。朋友變非朋友,正常狀況是疏遠,少數才是絕交斷交。友誼不像親子手足有切不斷的血緣,不像婚姻有契約束縛,亦不像愛情受賀爾蒙宰制。因為只憑理性意願取捨自由,最能顯露品德,哲學家才特別喜歡論述。
這自由呈現在臉書,就是加友刪友。這裡中英文不一樣。本來英文friend只是名詞,交友要說「make friend」。既說make,表示友誼需要心思力氣,一番敲打拿捏才漸漸形成樣子。有臉書後,friend卻變動詞,交友就像吹口氣毫毛變大聖,unfriend則是法力消失變回毫毛。對比之下,中文的加友刪友聽起來就不仙不魔,就是一本名冊,隨時需要編輯。
所謂編輯,常是看到一句粗魯留言馬上刪友,或邀請太多懶得篩選乾脆一口氣加友數十。若非臉書設上限,許多人真會加到五千以上,將來再刪。問題來了:臉書有增加朋友數嗎?
關於朋友數,這領域的權威是牛津大學演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他觀察,人類交往圈是大腦新皮質大小決定,成員雖會變動,不同親疏程度的數目卻不變。若把泛泛之交也算進來,交往圈平均應是一百五十,有吃飯喝酒交情的通常是五十,失意可傾心的數目則是五。這就是所謂「鄧巴數」。
鄧巴發展出一套人腦演化理論。不是所有社群動物都需要交友,魚雖然集體覓食,卻不分工,因此不需辨認彼此。靈長類腦力先進多了,同群有尊卑,有親疏,需要互助育幼,因此不只需要以聲音、外表相認,還互相理毛。然後,人類遠祖從森林移居草原,為了應付危機四伏,身手必須更靈活,合作也必須更多元,於是人類學會講話。聊天不只跟理毛一樣連絡感情,還節省時間,不必占用雙手。
這麼說來,臉書其實與猴子理毛是一脈相承,都是維繫社群的手段,只是越來越有效率而已。果然,依據鄧巴研究,臉書內外「鄧巴數」都一樣,就算臉友數五千,實質互動依然只有一百五十上下,最密切依然差不多五位。
這就要講到臉書取名的由來。「臉」字是它本來只收集辣妹美照,供哈佛男生把妹參考用。這麼說來,它一開始的設計,就抓住人類「社會腦」核心:認臉。除非臉盲,這能力是人類一出生就有,到老都不退化的,不像語言學習,成年就大大不行。嬰兒出生沒多久眼睛就知搜尋人臉,不是人臉好看,而是人類天生有透過臉去認識人的需求,這是臉書易上癮另一原因。
至於「書」:臉書的確可以閱讀。但跟書不一樣的是它無終始,隨時可插入,可離開,跳幾頁也不覺遺漏。又因為每則動態只是切片,上下風馬牛不相及,不需注意力持久,是零碎時間最好排遣。這點也讓人易上癮。
事實上,臉書只有對用戶來說才是書,對臉書這家公司來說,它是一張網。用戶增加,就是網越來越大。按讚、留言、分享,就是網線越來越粗、越來越糾纏。我們每人都是數十億網點中的一點。王熙鳳跟劉老老說:「朝廷還有三門子窮親呢」,臉書不只能看見劉老老是一個點,皇帝是不遠處另一點,臉書還知道,劉老老只要加誰再加誰,就可跟皇帝有共同臉友。
也就是說,臉書知道所有人在網上的確切位置,我們則不知道。連位置都不知,遑論我們跟他人遠近了。臉書也代我們決定,每次打開臉書,入眼的五則動態是哪五則。在我們下線時間,我們所關注的臉友、專頁新動態應該起碼一千吧,臉書卻挑這五則出來,背後運算法是不分享也不給討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