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口試 107 熱門題【善用「下課」4 項因素】摘自《詹志禹教授:「下課」,是很重要的一課》下課與上課之動靜交替節奏,對於健康和學習都很有幫助,可惜常因空間、安全、教師和學生等因素而浪費。建議還是要有正常下課時間,設法讓學生遊戲和運動。有學校評鑑委員問小朋友:「你最喜歡什麼課?」他們回答:「下課。」被評鑑委員當做笑話。但我認為,下課確實很重要;小朋友如果不喜歡下課,那才是學校有問題,除非上課很精彩,小朋友捨不得下課。
就算上課很精彩,學生高度投入,我還是建議鼓勵學生下課休息。所謂「休息」的概念,並非睡覺或什麼事都不做,而是一個「動靜節奏調節」或「異質工作交替」的概念。對於田裡工作的農人,坐下來或小憩是休息;但對於長坐辦公桌的人,站起來或做運動才是休息。對於家事管理者,戶外活動或旅行是休息;但對於旅遊業的導遊,留在家裡做家事才是休息。換句話說,長時間處於動態工作者,轉靜態是休息;但長時間處於靜態工作者,轉動態才是休息。學習的節奏亦如是:上課極為活潑動態者,下課休息可以靜下來、獨處或小憩;上課都是被動聽講者,下課休息可以運動、遊戲或聊天。
有人認為,對於一堂極為精彩的課程,若讓下課打斷學生的心流(flow)經驗,甚為可惜,因為一旦終止,等學生再度回到課堂時,又要花時間回復專注,顯得不流暢。我同意,如果課程能引發學習的心流經驗,採取彈性的下課時間有其好處,可以讓師生感覺一氣呵成、暢快滿足。但專注投入的時間過長,也是很累,而且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傷害身體健康,視工作(學習)的性質而定,有時傷害眼睛,有時傷害脊椎等。
反過來看,如果工作者(學習者)處於心流經驗之中卻暫停休息的話,也不一定會破壞他的創意或心流經驗。有作家告訴我,他就喜歡在高峰經驗的時候休息,特別是在創意湧現、段落寫到一半、甚至句子未完成的時候休息,因為此時休息,回來時比較容易接上思緒。如果把創意或觀念寫完,會比較不想回來,就算回來,又常常枯坐,不知如何開始。
若在創意蓄勢待發的狀態下休息,就會很想回來完成,這是一種追求完形(gestalt)的心態,而且很容易順勢而為,不需費時回想或重新發想。當然,中斷太久仍可能消退記憶;所以,動靜交替的安排,有小週期,有大週期;小週期如每十八分鐘或每四十分鐘一循環;大週期如每半天、每一天或每一週一循環,都是教師教學設計或學校課程設計的大學問,因為要兼顧學習效果與健康管理。從健康管理的觀點來看,下課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國內上課情況,學生多處於靜態聽講,除了體育課之外,下課就是唯一動起來的機會。但體育課每週平均不到兩節,有時候甚至被借課,所以,下課時間就更需要動態活動。可惜這麼短暫而寶貴的時間,也常無法被善用,原因包括:
1. 空間因素:特別是都市學校高樓層的學生,走到樓下操場再走回教室就差不多十分鐘了。留在原教室附近,學校又規定教室內不准吵鬧、走廊不可奔跑,所以動彈不得。
2. 安全因素:有些學校擔心孩子受傷或霸凌,因此對於空間範圍、可用器材和活動方式等做出許多限制,學生也就感覺無趣了。
3. 教師因素:有些教師講課很忘我,自己有心流,也就忘了給學生下課;有些教師很認真,要求進度落後的學生利用下課時間補寫作業或補追進度;還有很多教師喜歡用「剝奪下課權利」的方式來懲罰犯錯的學生。
4. 學生因素:有些學生缺乏動靜節奏與健康管理的觀念,下課時間至多上個廁所,否則就窩在教室裡看書、睡覺、吃東西;有些學生雖然到室外,卻不知做些什麼好!還要上網問大神:「下課可以做些什麼?」這種在戶外不會遊戲的一代,實在讓人驚訝又擔心!我一直以為遊戲是兒童的天性。
上完靜態課程之後,下課最好的活動應該是遊戲和運動。但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學生每日、每週運動時間大多不足,而且隨著年級和教育階段升高,運動不足的現象愈形嚴重,視力不良比率也愈形嚴重,都是女生的情況比男生更嚴重。所以女生比男生更需要被鼓勵走出教室、多多運動。
下課活動不只對健康有幫助,對於大腦活化、自主選擇、社會互動、學業成績和創造力也很有幫助。所以,不要剝奪學生的下課權!若需要懲罰學生,有教育和健康意義的方式還很多。若擔心安全問題,可以設計學生遊戲王或規則守護者制度,也可以搭配教師輪流督導制度。下課了!把學生趕出教室吧!教他們遊戲吧!鼓勵他們運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