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5

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質的研究取向【內容分析 6 大類別】又稱資料分析/文獻分析

教甄考古題 107 質的研究取向【內容分析 6 大類別】質的研究取向:內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又稱資料分析(informational analysis)或是文獻分析(documentary analysis)。在許多領域之研究,常需透過文獻獲得資料,固內容分析研究法便有其價值與採用之必要,該方法與史學家所使用之歷史研究法類似,惟歷史研究法以探討較嚴遠之過去紀錄為主,而內容分析研究法主要在解釋某特定時間某現象之狀態,或在某段時間內該現象之發展情形。內容分析研究法用於教育研究時有以下各目標:
1.描述現行之實際業務或條件。
2.發現重要的或有趣的若干問題或主題之關連性。
3.發現教科書或其他出版品內容之難度。
4.評鑑教科書導入之偏見或宣傳成份。
5.分析學生作業錯誤之形式。
6.指認作家之文學風格、概念或信念。
7.解釋可能引發某結果、行動或事件之有關因素。
類別
1.概念的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描述概念之精義或一般意義、確認概念之不同意義,或在各種例子中描述概念,如專業觀(professionalism)此教育概念之分析,可能成為整個研究之焦點。釐清教育概念之意義,與未來之研究有潛在關聯性。
2.編寫(edition or compilation):文獻之編寫與出版,可按年代順序寶聯下來,對以後之研究有所助益。
3.描述性敘述(descriptive narration):針對某事件做描述性敘述,依年代告知其始末,敘述之重點在於描述事件細節,,事實上是故事之延續性與流程之綜合。由於研究之主題嚴格,概括化之可能性大受限制。
4.詮釋性分析(interpretative analysis):將某教育事件與該期間內其他事件之關聯性相互結合,包含同時發生之經濟的、社會的與政治的事件,及對該事件之研究,不採孤立而在較寬闊之脈絡中進行分析。
5.比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is):把當時與其他期間教育事件之相似性與差異性,做質性比較分析,此分析可標示一致之趨勢、一系列獨特之情境,或開展新方向。
6.普遍化分析(universal analysis):學理之分析或哲學之分析,提出普遍詮釋。透過學理分析或哲學分析,歷史之例證,過去之趨勢規則,以及事件順序所提議之命題,皆可用來解釋教育事件之進程。
研究步驟
確定目標
內容分析研究之首要步驟,為確定有待達成之具體目標或有待考驗之假設,即在提供描述性資訊、複核研究發現與考驗假設。
決定蒐集資料之方式
內容分析用以蒐集資料之方式有以下五類別:
1.抽樣:最先步驟是編列抽樣架構,或列出將可能被抽取當樣本之所有單位表。以使用隨機抽樣最為普遍,也苦運用系統抽樣;文獻若同時依流通情形與地理位置分層,則可採用分層隨機抽樣。
2.類別:類別與研究目標有關,資料如被劃歸在某一類別,但不能同時劃入另一類別,因此各個類別是力求周延、互斥與獨立的。所謂獨立的,專指某一類別之價值不能決定另一類別之價值。當然研究者可依不同研究目標,以及文獻之不同形式,確立各種分類系統。
3.紀錄單位:類別之選擇未必能決定合適之紀錄單位或分析單位。亦即就某些文獻以及某些類別來說,並無獨一無二之紀錄單位。主要有五類重要之紀錄單位:
(1)單字(詞)或符號
(2)主題
(3)人物特性
(4)句子或段落
(5)項目
4.脈絡單位:脈絡單位是包含紀錄單位在內之較大單位,若紀錄單位為字詞,脈絡單位可能是句子、段落、主題、章節或全冊等。若已有某種特殊類別組以及某類型文獻,則使用脈絡單位可能無必要,惟有必要採用脈絡單位時,宜由研究者做主觀上之選擇。
5.計數系統:研究者決定類別、紀錄單位、以及脈絡單位後,需進一步決定量化資料之方法。內容分析中,用以計數或量化資料之方法,主要有四種:
(1)簡單之二元編碼
(2)類別在文獻中呈現之次數
(3)某類別在文獻中占有之空間或篇幅
(4)陳述句之強度
安排分析程序
內容分析之最後步驟,,為決定使用特定之分析程序。如同在其他研究之情況一樣,為了綜合資料以及解釋資料,均需統計之程序。綜合內容分析資料之最常用方法為使用絕對次數以及相對次數。此萬象是相關、簡單的交叉列表或卡方分析、區辨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與類群分析(cluster analysis)等也適用之。
關鍵字
中文關鍵字:內容分析研究法
英文關鍵字:content analysis research
摘自:1.王文科/著。教育研究法。2.教育部。3.母校:台北市立大學。4.許世穎【教甄口試】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