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10

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Bowen 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邱淑惠教授/台中教大

台中教大:邱淑惠教授 2019.6.新書【修復關係,成為更好的自己:Bowen 家庭系統論與案例詮釋】「症狀」只是問題的表象:我在大學任教,有許多在幼兒園擔任教師的在職進修學生。我們在課堂上討論如何處理孩子的特殊狀況常有無力感。老師再怎麼盡力,總是無法克服家庭方面的卡關。好不容易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一個寒、暑假過後,孩子回到學校打回原形,所有的努力回到原點。但身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知道想法不該停在「咎責」,而是找到方法與家長攜手合作。
【親職教育一直是師資專業的培訓重點,但教育界總是沒能在這方面使上力】。我在尋找更有效的施力點時,遇到一位應用包文(Murray Bowen, 1913-1990) 理論訪談家長的教育工作者,領悟到抱持「親職教育」的思維注定成效不彰。有時家長缺的不是教養知識,而是早在幼時迷失自己,不自覺的把問題延續到下一代。以系統觀看孩子的「問題」,會發現所謂的問題只是家庭系統失衡的「症狀」。
我有幸斷斷續續觀察四年幼教實務工作者與家長的訪談,發現應用包文理論看懂夫妻關係失衡如何牽扯孩子形成三角關係後,對家長直接指出家庭的亂源,他們的反應通常是震驚的,但鎮定後是積極尋求改變,為了孩子,為了自己,家長有強烈的動機成為更好的自己。那麼,我接下來的努力方向就很明確,把包文的家庭系統論推廣給所有的教師、家長,以及任何有意與家人和平相處的讀者。
  台灣已有許多家庭諮商師嘗試把原屬於家庭諮商領域的專業知識,推廣給一般讀者。坊間已有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米紐慶(Salvador Minuchin, 1921−2017)、李維榕等家庭諮商大師的作品。薩提爾分享了溫暖同理的溝通技巧,米紐慶和李維榕師徒則以生動的案例讓大家瞭解家庭結構,很多家庭問題都根源於父不父、子不子,家庭角色錯置。這些作品易讀好懂,但少了理論為依據,讀起來總有見樹不見林的遺憾。
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要補足這個缺口。我試著把包文的理論以淺顯的方式搭配案例詮釋。理論讓我們瞭解家庭運作的共通性,可以更全面的方式瞭解自己的處境。本書的案例有少數是諮商大師提出的知名案例,大部分是個人觀察實例的紀錄,都已經過大幅修改,保護當事人隱私。讀者閱讀時,若覺得與自己或身旁的人事相近,那是因為家庭問題本來就有許多共通點,相似的家庭故事一再重複上演。
  
  我把這本書定位為「自我成長」之書。閱讀此書,透過包文的理論,我們可以瞭解自己如何糾結在關係當中。家庭中的真實血淚,包文的理論早已清楚分類成幾種典型, 並闡述問題的根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改變自己與家人的互動,修復家庭關係,得到自己內心的平靜和諧。
  
  家庭系統論的開創者:莫雷.包文
  
  理論是看事情的架構,讓我們不至於迷失在細節的叢林。
  
  家庭諮商的理論與技巧,奠基於過去實務工作者在精神醫學、團體治療、兒童輔導、婚姻諮商,以及思覺失調治療領域的努力成果。家庭諮商的創始者之一,莫雷.包文(Murray Bowen)就是一位擅長治療思覺失調患者的精神科醫生。與其他家庭諮商開創者不同的是,包文投注非常多的心力發展家庭諮商的理論基礎。直至今日,包文的家庭系統論仍是家庭諮商領域中,概念最為周全的理論。
  
  包文以宏觀的視野,採用層層相關的系統概念,透過生命演化的角度點出人和動物的共通性:行為受本能主宰的情緒系統支配。生物對環境刺激有許多本能反應,當本能不足以應付多變的環境時,生命逐漸演化發展出感覺和理智系統,讓個體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反應得以更為多元且更有彈性。這樣的觀點在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也可以找到相呼應的證據。
  
  人雖自詡為萬物之靈,行為仍經常不自覺的任憑本能支配。在現代的人際互動中, 本能反應常跟不上時代需要,許多家庭問題就肇因於家庭成員過度依賴本能去處理彼此的關係。家庭系統論的核心精神,就是協助我們看清,依賴本能互動的家庭會出現哪些類型的徵狀;要維持理想關係,又該如何讓新進演化出的感覺和理智系統發揮該有的功能。
  
  包文的家庭系統論植基於他的實務工作觀察與驗證。一九四六∼一九五四年,包文於梅寧格診所(Menninger Foundation)開始臨床生涯,主要治療對象是思覺失調患者與其母親。當時他觀察到患者與母親無法適應現代生活的「共生關係」,也就是患者無法脫離母親成為獨立的個體,好像樹上的種子,遲遲無法落地發芽。
  
  後來包文離開梅寧格診所轉往美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開創一個創新方案(一九五四∼五九),讓思覺失調患者與其所有家人一起住院治療,並觀察患者與家人間的互動。藉由這個觀察,他拓展母子共生的概念,納入父親的角色,提出「三角關係」概念。也就是當兩人有衝突時,常拉進第三者,以轉移兩人的衝突。父母有衝突,常由思覺失調患者扮演轉移父母衝突的第三者,而這些家庭成員彼此間的互動反應經常是不自覺的。
  
  包文離開國家心理衛生研究院後,轉入喬治城大學醫學院擔任精神醫學教授, 並且主持自己創立的家庭諮商專業訓練,並持續發展修正他的家庭系統論,一直到一九九○年因肺癌過世。在這期間他也擔任美國家族治療協會(American Family Therapy Association,1978-1982)的第一任主席。包文的研究興趣一直是人的互動,注意家庭系統失衡又如何讓系統內的成員發病,以及發病前的細微徵狀,而非忽略相互關聯的變因,採取頭痛醫頭的治療方式。他的系統觀強調人的生理、情緒和人際是相互關聯的, 認為只看單一個面向的醫學終究只是走向死胡同。
.
#薩提爾
.
#米紐慶
.
#李維榕
.
#家族治療
.
#教甄口試自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