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HYSICAL RESPONSE 肢體回應教學法 (TPR)TPR是由加州聖荷西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 Asher 所創。他的理論由四個重要的基礎來支援:(1)心理學中記憶的回溯理論(trace theory)---記憶的聯想或回溯可藉由口頭覆誦或搭配手勢、肢體動作來協助達成;
(2)心理發展過程中,成人學習語言的歷程和幼兒有類似對比之處。由於小孩在尚未開口說話前接觸的語言型態多以父母所說的命令句為主,所以Asher主張,成人學習語言也應從 命令句 (imperatives)開始學起
(3)Asher 認同心理學中〝情緒會影響學習效果〞的說法。所以,他認為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應該降低學習者的緊張壓力,才能增進學習效果
(4)Asher非常注重〝理解理論〞(Comprehension Approach, Winitz 1981),認為理解(comprehension)能力形成之後才會有表達(production)能力。所以,在語言教學上必須先訓練聽力,在確定理解聽力後才能進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課程。
.
Asher認為,語言是由一群具體和抽像的元素所組成,而學習者只要學習文法及具體的的元素(如祈使句中的〝動詞〞和具像名詞)即可。在學習理論方面,(1)Asher認同行為學派刺激—反應理論;
(2)Asher 指出,小孩子在還沒學會說話之前,會先以回應父母的命令祈使句來學習聽力,待聽力理解能力成熟之後,便能自然而然地開口說話;
(3)學習L2通常為左腦負責的工作,但是Asher認為小孩子既然常透過手勢和肢體動作(由右腦 負責)的輔助來習得L1,成人也應該多藉助右腦負責的肢體活動的搭配來學習L2;
(4)驅除學習L2的緊張壓力,營造如同學習母語般的輕鬆環境。TPR的總體目標是要透過祈使句搭配肢體動作的練習來培養初級的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教學目的強調的是學生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義」而非「結構」(與ALM剛好相反)。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學生主要為聆聽者,他們在專心聆聽祈使句後便要做出所要求的動作。如果學生自覺心理方面已經準備妥當,便可以開始開口講話。教師則是TPR的主導者,提供學生練習、講話的機會,並像父母般,能容忍年幼孩子所犯之語句錯誤。TPR因為將〝語言〞化為〝具體行動〞,降學習的壓力,所以也受到一些人熱烈 的歡迎。不過,TPR的目的只在於培養初級的會話能力,所以必須再搭配其他的教法,才能使學生有足夠的語言能力來應付日常的需要。
TPR在台灣通常用於兒童美語的課程中。不過,由於它可以使抽像的語言化為具體的行動,降低了學習的緊張氣氛,所以若能多運用在成人語言教學,並把〝發號施令〞的〝特權〞多多下放到學生身上,相信學生透過這樣的語言遊戲,一定可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轉貼)
...........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
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
~ 孔子
.........
當你做對了,沒人記得住。
當你做錯了,沒人忘得了。
...........
一段不幸的婚姻不是缺乏愛,而是缺乏友誼。
.
~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