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卡謬(存在主義哲學家)性教育、性侵害輔導:考情分析【林奕含自殺事件:重度憂鬱症的女作家,以自身「青少年時期被補習班老師誘姦」的創傷回憶,寫成了自傳體小說】
相關考情近一、兩年常考出。相關事件:鈕承澤、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夏林清已於去年 107 被離職)重要的社會事件常反映在口試考題上,今年 108 淯薪托嬰虐童、蘆洲肉圓家暴父、貴婦奈奈聚眾會員吸金十億⋯
「理性傾訴而非情緒宣洩:傾訴有著相當驚人的療癒效果,但研究發現缺乏深層想法與情緒挖掘是沒有用的。傾訴創傷經驗的好處是來自深層剖析,而非情緒宣洩。」《第七感》精神科醫師:席格博士(許老師的叮嚀:信任人是一種能力。誠如歐文.亞隆所言:【無論觀念再怎麼有幫助,它唯有在親密可靠的關係中才能展現威力】
★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omplex PTSD)這個名詞。不是醫生喜歡貼標籤,而是有必要歸納性質接近的病人來研究,思索,交換同儕經驗,以期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Complex PTSD診斷不容易下,特別是受性侵的少女。因為她們從受到性侵到求助要花非常久的時間(國外某個研究平均是9年),不願求助的甚至占大多數。通常要在深度心理治療3-4次左右才比較有可能確定診斷。症狀非常多變,除了共病憂鬱焦慮,PTSD本身的症狀就多達20項,Complex PTSD更複雜。在醫病關係還沒有建立穩固時(通常病人人際關係較為疏離),病人沒有辦法講出隱晦的創傷經驗前,也常被診斷成雙極性疾患(躁鬱症)或邊緣型人格。雖然DSM 5在討論新的診斷準則時並沒有把Complex PTSD再從PTSD細分出來(原因是症狀雷同性有92%,我很懷疑這要怎麼計算出來)美國NIH仍然認為這群病人需要不一樣的照顧,有可能 ICD-11會放進去(潘建志精神科醫師 2017)
.
★ 一般認為書寫具有療癒功能,可以藉由文字敘述來整理生命經驗、抒發當下情緒,然而文學的療癒功能是有極限的,對於一個人內在最深層的創傷經驗,如果當事人不是處在身心平穩的狀態之下,就冒然進行大規模的自我挖掘,這對於書寫者來說未必有利。寫自傳體小說是一種回顧與反芻,而對一個曾罹患重度憂鬱症的人來說,進行回顧與反芻這樣的動作最好謹慎,因為有可能透過鉅細靡遺、歷歷在目的文字回溯,把自己又帶回到當初受創的場景,造成二度傷害。在憂鬱狀態底下,人容易鑽牛角尖,一直往負面人事物回想,使得情緒更加低落,而情緒低落以後,又更會往負面回憶裡鑽,形成惡性循環,難以自拔。
★ 即使憂鬱症已經控制平穩,要進行「青少年時期被老師誘姦」這樣沉重的書寫,也最好確認,自己是否從這段創傷回憶走了出來?如果還沒走出,應接受心理專業協助,而非藉由書寫來自我療癒。書寫創傷回憶的另外一個常見意圖是控訴與報復,亦即藉由影射手法,將加害人的行徑間接公諸於世,台灣文壇先前已有類似作品出現。只是這樣的復仇手段,往往還沒傷人就先傷到自己。自我揭露式的文學創作,易因赤裸真誠的書寫打動讀者而受到歡迎,然而這類書寫最大的副作用,是作者下筆時如果處在情緒風暴之下,什麼都敢寫,一旦情緒平穩之後,看到那些回憶被印成鉛字,卻未必能夠消化。出版社見到這類創作應謹慎辨認,到底是勇敢的自我挖掘,還是尚未學會剎車的創作生手所做的激情演出。真正有文學價值的創作,即使是書寫創傷回憶,都必須在作者身心狀態穩定下才能完成(沈政男精神科醫師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