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06

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投資求的其實是「夢穩心安」

苑舉正(台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投資求的其實是「夢穩心安」。向來被視為形而上的哲學,以及充滿風險跟拜金主義的投資,兩者是否能有交集?在台灣大學哲學系系主任苑舉正身上,可以看到這種可能。
念哲學、教哲學,但有趣的是,另一面的苑舉正卻與財經世界有著頻繁連結。除了會看到他上財經節目,從哲學、歷史、政治等各種面向分析全球經濟外,苑舉正的個人觀點與切入角度也獨樹一幟。2011年,他一場以「索羅斯的異想世界」為題的演講,探討索羅斯的投資哲學史觀,吸引約500位來自金融與投資界的聽眾。

雖然專長在哲學,但苑舉正認為,所有社會科學中最有趣的領域是財經:「財經有完整的趨勢以及數據統計,是用科學來解釋這些現象,卻又牽涉到人心的自由意志,是整合社會與自然科學的領域。」

在台灣,股票與基金投資幾乎是全民運動,他發現,「許多投資人惶惶不可終日,2年、3年一直覺得很空虛。」他們最大的希望不是賺大錢,反而是晚上能夠安心地睡得著。

經過多年思索,他推論出一套「三不原則」的投資心法:不賺、不留、不花。「哲學家應該解釋社會現象的意義,」他指出,而這套投資心法,「能夠讓投資人夢穩心安。」

不賺:建構完知識,錢自然而來

不賺,並不代表投資不要賺錢。他解釋,投資最迷人、最有成就感之處,是「看對趨勢、行動正確」,從市場一片主流聲浪中,逆勢操作成功。這段期間有摸索、有錯誤,投資人要能在當中修正自己的觀點、提升自己財經觀察的視野與能力。

「投資是建構知識的過程,就像實驗室的科學家,而不是拼運氣、比膽識的賭徒,」他指出,「一旦架構完成,賺錢就是隨附而至的結果。」

不留:投資市場扭曲人性,留下是為了離開

不留,則是指「留在投資市場的唯一目的,就是離開它。」因為投資的本質,就是必須扭曲人性,和市場情緒為敵,才有成功的機會。他認為,投資市場有三惡,第一是你賺錢,別人卻賠錢;第二是別人賺錢,你卻賠錢;第三則是所有人都賠錢,只有操控市場的人賺錢。「人都有彼此互助的天性,但投資市場本質是競爭的。」正因為這三惡違反人性,所以不值得投資人長久留下來。

回到投資的起點,大多數人都是希望因此增加收入,達到提升生活品質的目的。不斷在市場中殺進殺出,容易讓人患得患失、迷失自我,為了投資,反而付出了無心工作、生活緊張、情緒暴躁的代價,結果還未必賺錢,那麼,「為什麼還想繼續留下來呢?」

不花:少做「想要」的炫耀式消費

不花,代表不要做無謂與奢侈的花費,因為這樣容易讓人為了賺取絕對的投資報酬,影響投資判斷與情緒。苑舉正說:「人的品味,來自認知到需求,要做自己,不要做不懂的消費。」

在生活的物質選擇上,只做「必須」與「需要」的消費,少做「想要」的炫耀式消費,就可大幅擺脫被金錢所奴役的情形。必須,代表日常食衣住行所需的花費;需要,則可以是投資自己的學習,例如上課、買書等;以及開拓視野與心境的活動,例如社交活動、藝術欣賞等。想要,往往則代表自己不懂的消費,例如,只問價錢,卻不知道買的東西哪裡好?貴在哪裡?能為自己帶來多少價值?

總結苑舉正的三不原則投資心法,不賺,是個人在投資上的「學習」;不留,則反映個人的投資「態度」;不花,代表著個人的投資「意境」。

放眼當今財經世界,真正靠投資致富的比例極少,絕大多數的富豪,都是靠工作致富。想一想,過去這一年來,自己的投資是否真的賺到錢了?賺了多少?付出了哪些代價?值得嗎?

誠實的面對這些問題後,或許對苑舉正不賺、不留、不花的哲學,就有另外一番投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