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四大重點【教育界、政府、產業界的新南向挑戰】大學、政府、產業界的新南向挑戰: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具體化新南向政策的推動重點及目標看來,經貿合作乃是此波新南向政策的最主要的項目,而其他面向都是次要的輔助項目。那麼,原本定調「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去哪了呢?
蔡英文在2015年9月競選期間首度提出「新南向政策」。上任之後,她在總統府成立新南向辦公室,強調要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上任三個月後,在外界頻頻關切政策牛肉到底在哪裡的催促之下,2016年8月16日,由總統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正式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新南向政策被定調為「對外經貿戰略的重要一環」。
9月5日,負責督導各部會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則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具體化新南向政策的推動重點及目標。四大面向包括:經貿合作、資源共享、人才交流、區域連結。然而,由其簡報大綱的推動重點一圖中可看出,經貿合作乃是此波新南向政策的最主要的項目,其他面向都是次要的輔助項目。
11月7日,蔡英文更明確指出新南向政策的四大重點,包括:
1、推動新南向國家的高層官員互訪
2、 強化政府與國外智庫的合作
3、積極推動雙邊投資保障或租稅協定的簽訂
4、 集中資源推動短期內可見成效的重要工作
一路看下來,此波新南向政策似乎未脫離「以錢為本」的老路子,重點仍放在經貿投資及產業發展議題。那麼,原本定調「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去哪了呢?會不會新南向政策的命運最後也跟之前的南向政策一樣「難向」呢?
蔡英文指出新南向政策的四大重點,包括:
推動新南向國家的高層官員互訪;強化政府與國外智庫的合作;積極推動雙邊投資保障或租稅協定的簽訂;集中資源推動短期內可見成效的重要工作。可見此波新南向政策並未脫離「以錢為本」的老路子。(記者黃耀徵攝)
一、教育新南向及人才培育
目前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唯一比較談到「人」的部分是在今年8月教育部所提出的十億預算,將進行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雙向人才培育及交流。簡單來看,教育部的預算可分為「台灣人到東南亞」以及「東南亞人來台灣」兩個面向。在「台灣人到東南亞」方面,教育部規劃建立台灣連結計畫與東南亞大學建立交流平台、補助國內大學與東南亞國家大學成立國際聯盟、新南向公費留學獎學金、補助我國學生赴南向見習或實習、新南向學術合作研究計畫、青年東南亞NGO蹲點計畫、技專院校提昇學生南向國家語言能力,以及補助青年新南向創新創業。
在「東南亞人來台灣」方面,教育部規劃成立新南向台灣獎學金及加碼僑生獎學金、強化新住民子女學東南亞與環境、招收東協南亞國家的學生產學合作班、補助拓點開辦先修銜接教育課程。這些政策規劃看似政府非常重視台灣與新南向國家之間的人才、教育、文化的雙向交流,但就其背後的邏輯仍舊不脫離政府要協助台商在新南向國家拓點。正如黃志芳在今年8月參加台綜院與現代財經基金會的研討會上,宣稱政府「將透過人才培育,提供台商所需人才」,換言之,人才培育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二、大學與新南向政策 政府的人才培育需要與大學合作,大學有響應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嗎?
關於東南亞人來台灣的部分,國內各大學的南向招生政策,早已行之有年。早在五、六前年起,各大學便積極前往東南亞及南亞參加高等教育展及招生,但其目的是希望招收僑生、外籍生來補足少子化帶來的學生缺口。至於提供僑生、外籍生獎學金、與東南亞、南亞大學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選送學生進行交換及實習皆是持續進行中的項目。 至於政府及行政單位強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是否有影響到大學既定的政策方針呢?目前看來並沒有直接的影響。
舉例而言,大學響應新南向政策的可行做法之一,應是開設東南亞相關課程,尤其是東南亞語言課程,讓台灣學生有更多機會吸收東南亞相關知識,並培養學生未來往東南亞發展的可能性。但至目前為止,就筆者觀察國內各大學並未針對新南向所需徵聘專任老師或加開課程,更遑論新增東南亞系所。以致於政府部門喊得火熱,但在大學內部,並未實質感受到擁抱新南向的氛圍。
大學響應新南向政策的可行做法之一,應是開設東南亞相關課程,但至目前為止,就筆者觀察國內各大學並未針對新南向所需徵聘專任老師或加開課程,更遑論新增東南亞系所。(資料照,記者王俊忠攝)
其次,台灣企業反應他們在拓展海外市場最欠缺的就是具有當地知識及語言的人才,因此,大學響應新南向政策的可行做法之二,應為培養學生成為政府及產業所需的南向貿易尖兵。然而,大學教育(尤其國立大學)主要以知識傳遞及學術研究為主,並非職業訓練所,因此,以目前狀況來看,大學似無法在短期內培養台灣學生前進東南亞的技術及能力。
教育部雖編列預算選送學生到新南向國家讀書、實習、蹲點。然而,杯水車薪,成效也恐怕有限。再者,若台灣學生無法快速成為新南向人才,大學是否有計劃培養僑生、外籍生、新住民第二代成為台灣廠商的種子幹部呢?這個部分如前所述國立大學比較著重學術研究,反觀技職體系長期與國內、國外企業合作,提供見習機會及暑期實習團,較能達成新南向政策的目標。最後,政府正在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大學生買單嗎?以清華大學選修東南亞通識課程的班級問卷為例。這批選修東南亞課程的學生,本身對東南亞有興趣且有些了解。但問卷統計後發現,其中只有40%的學生想要在大學期間學習東南亞語言,只有24%希望有機會未來到東南亞國家發展。若政府希望鼓勵台灣年輕人離開「舒適圈」,前往東南亞學習、交流及打拼,或許應該思考如何增加大學生南向的誘因,並設計相關的配套措施。
三、產業界與新南向政策
2016年9月行政院即宣布將編列42億元台幣幫助台商前進東南亞拓展商機。經由上述討論已可看出,經貿投資是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的主要目標,人才培育仍也是為台商考量。產業界理應拍手叫好,大力支持,但從事實面來看,台灣產業界對新南向的態度為何?
第一種反應是: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乃多此一舉,商場上根本不需要政府提出政策,商人的嗅覺是很靈敏的,哪裡有錢賺就往哪裡去。有些台商認為政府政策常時慢半拍,現在才南進已經錯過最好的時機了,怎麼與其他國家競爭。更何況他們根本不確定從政府政策可以獲得什麼好處。
第二種反應是:政府應該了解為何台商不南進的原因,並提供所需的幫助。畢竟商人除了看利益,也要考量到風險。若政府能提供最新的區域市場調查,將有助台商進行判斷是否前往投資。另外,政府也應作為台商前進海外市場打拼的後盾,與新南向國家協商雙邊投資保障,讓台商安心投資、無後顧之憂。
經貿投資是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的主要目標,人才培育仍也是為台商考量。產業界
2016年10月,經濟部表明將會針對18個新南向國家成立單一窗口,也會做出投資安全報告。另外,僑委會提出要媒合東南亞僑外畢業生到台商公司工作,他們具有語言能力及在地知識,可以縮短台商與當地國的差距。目前台商還在看政府的實際作為,尚不敢貿然前進。另一個跟「以人為本」有關,但新南向政策完全忽略的點是:政府欲幫台商培養人才,也為國內年輕人拓展海外職場,但應如何保障這些新南向尖兵受到公平且良善的對待呢?
筆者曾與在東南亞台商工廠工作的「台幹」聊天,他們都是這一、兩年剛畢業的年輕人,因有學貸壓力,又在新南向的鼓吹之下,決定勇敢前往海外工作。但他們去了之後發現跟原本想像的情形有極大的落差,在出國之前公司並沒有提供完整的培訓措施,出國之後,不但薪資平庸、工時長、週休一日、沒勞健保、升遷管道不明,簡直是血汗工廠,導致員工的離職率高,也對未來一片茫然。
由於這些台幹在海外不受台灣《勞基法》保障,一切都以與公司簽訂的海外契約為主,造成勞工權益受損時,有苦卻求助無門。我在上課時常鼓勵台灣學生把目標放遠,趁年輕出國打拼,很汗顏地是,我是不是都把年輕人都推向火坑,讓他們成為台商的「免洗餐具」了?
因此,強烈建議政府在培養新南向人才之餘,應事先研擬保障人才不成為「奴才」的配套措施。
政府如欲幫台商培養人才,也為國內年輕人拓展海外職場,但應如何保障這些新南向尖兵受到公平且良善的對待?(Bloomberg)
四、小結
當政府一頭熱要推動新南向政策,但大學及產業界都不捧場時,就是大問題了。首先,有必要釐清大學、政府、產業界三者的目標是否有所差異。質言之,大學近年來的南向招生,是盼能招收外籍生紓解招生不足的危機;產業界的南向是為了佈局海外、開拓新市場,以賺錢為第一考量;而政府的新南亞政策則有國家戰略高度:一方面欲帶領國內產業南向開拓商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另一方面透過經貿、科技、人員的交流,建立非正式合作關係,進而拓展台灣的國際場域,在兩岸關係困境中突破重圍。
由上可知,三者的目標並非一致,因此應思考如何進一步整合,才能借力使力,而非多頭馬車、相互抵銷。另外,儘管新南向的經貿投資可以有立竿見影的實質效應,但毋忘「以人為本」才是長久之計。台灣及東協、南亞國家之間的地理距離不遠,但心理距離很遠。目前台灣內部已有許多東南亞籍人士在台工作、結婚、定居,政府要如何利用這個契機,讓他們把台灣當作第二故鄉,這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另外,在全球化時代,政府應該鼓勵台灣年輕人勇敢走出去,學習新事物,再回饋給台灣。讓台灣成為東南亞的一部分,東南亞也融入台灣的一部分,乃是台灣的生存之道。但是,政府在鼓勵年輕人南進之時,也要確保這些新南向尖兵受到應有的重視及合理的照顧,才不會損兵折將,耗損了國家年輕的棟樑。(游雅雯/ 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學務處僑外生輔導顧問)自由時報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