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28

潛在課程/空無(懸缺)課程/空白課程...舉例說明

一、潛在課程(hidden curriculum)學生在正式課程及非正式課程之外的許多學習經驗,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可能是有意設計的,也可能是無意發生的,隱藏在學校的各種情境中。 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師生關係、同儕關係、教師人格示範、校園環境安排、學生組織、教師組織、法令規章、評鑑制度、教師期望、教科書、參考書等,可謂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二、空無(懸缺)課程(null curriculum)空無課程為艾斯納(Eisner)提出,在探討學校不教什麼的課程內容;亞波(Apple)曾指出,學校的科學和社會兩科內容,只教和諧面,不教衝突面,這些衝突面就是相關學校的空無課程。例如,以往在學校禁止使用母語、歷史課本故意忽略二二八事件。
三、空白課程(The flexible curriculum)針對無預先規劃設計,無順序、無系統、無領域、無範圍、無形式的教學時間,具有課程的功能。一般教師係根據既定課程施教,空白課程則係設計者和施教者為同一人,由施教者視當時的情境需要,加以靈活規劃設計施教,它好似無字天書,但卻有課程的功能。(轉貼)
※ 舉例說明:書院在成立之初,本來將「目標客戶」定位為:非師範、非教育相關科系、非教師子女...因為覺得這些缺乏教育專業背景的教甄考生,在修習教育學程期間,只學到「正式課程」或教科書上的知識,較缺乏教育體系內部的「潛在課程」。但後來發現來上課的都是:師範生、教育系、教育世家...
父母當校長主任資深教師的一堆,還有教育官員及師院教授的小孩。因為只有這些熟悉教育體系內幕的人,才知道準備教甄「個人化」指導的重要性、複試能力養成無法速成之「空無(懸缺)課程」,也了解此種「臨床教學視導」無結構、無順序、無系統、無領域、無範圍、無形式,只能提供「空白課程」,如此才會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