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7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小公審vs.大公審:不只是性平史指標事件》昨天年代新聞台《新聞面對面》邀請了輔大社科院前院長夏林清

轉貼:性平法雖未闡明是否有其他組織可進行相關輔導教育,但是重點是,性平法有明確要求在母法內須遵守的界線與程序,比如,強制通報、輔導與調查人員的角色分際、保密與隱私、、,
當人際互動出現矛盾衝突時,法制是最基本也是最低層次的界線了;本案如果在落實性平法制後再有其他處理程序,我想風爆不至於如此震撼,況且案件發生場景是在我們長久尊重的高等學府與德紹高重的專業人士;所以說,本案的高度已經到達可以列入性平法教育的案例了!

※ 精神科醫師沈政男《小公審vs.大公審:不只是性平史指標事件》昨天年代新聞台《新聞面對面》邀請了輔大社科院前院長夏林清,也就是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輔大心理系性侵事件的新聞主角之一,以及一位輔大心理系學生,上節目與兩位來賓就此一事件進行辯論,這是夏林清首次就相關爭議上媒體公開表達並回答質疑,遠比先前的平面文字交鋒,更能清楚呈現事件面貌。
只是,為什麼出席的來賓,並非抨擊夏林清最力的幾位媒體與網路名人?真理與真相越辯越明,那些用文字與夏林清筆戰的人,就江湖道義來說,既然夏林清願意公開接受質疑了,也應該上節目面對面與她辯個分明吧。
比如夏林清昨晚就提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性別平等教育法〉有說不能在性平會之外,另行成立工作小組嗎?
也就是說,〈性別平等教育法〉21條規定,「學校應將性侵事件交由性平會處理」,但有說性平會以外的其他師生,都不能跟性侵受害人提到性侵事件嗎?比如關心性侵事件的師生,如果三五成群到受害人宿舍問一句:「你最近好不好?」也不可以嗎?
整起性侵事件處理爭議,眉角就在這裡,但網路上洋洋灑灑筆戰文字,鮮少觸及此一重點。甚至可以這麼說,那些義憤填膺幫忙伸張正義的網路名人與名筆,也沒有弄清楚相關法律與倫理細節。
現在來還得及,趕快弄清楚,到底校園發生性侵事件以後,除了通報相關單位與性平會,其他師生或校外人士,能不能就此一事件與當事人接觸、訪談?輔大性侵事件發生在去年六月,事發後由夏林清主導的「工作小組」處理了三個月,九月才正式啟動性平會處理機制,後來性平會的處理也在同年底告一段落,而直到這時,社會大眾都還不知道這起事件。
這起性侵事件之所以搬上輿論檯面,乃因今年五月,受害人的男友將事件相關處理經過貼在臉書,用八千字長文詳述始末,而引發了媒體與網路關注。所以說事件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性侵事件本身的相關處理,另一個是事件被「網路化」以後,所產生的更大爭議。「網路化」以後,輔大心理系成了眾矢之的,也才有今年六月,全系兩百名師生共同召開的,馬拉松式的「公審大會」。
「公審大會」這樣的詞,就是該事件被「網路化」才出現。到底那兩百人師生會議,是不是「公審」?抑或只是就事件被「網路化」以後的相關爭議所做的師生討論?得要看完十萬多字的會議逐字稿,才能大略知曉;當然最好能看到會議相關錄影,但網路上只有片段流出影片;此外也必須了解輔大心理系的師生互動文化,在相關背景下做出整體評估。
但,有幾個人真的把十萬多字會議紀錄看完?有誰真的與會了?又有誰了解,輔大心理系到底是一個被夏林清搞成了密教崇拜小團體的系所,抑或只是一個師生凝聚力與彼此影響力超高的系所?
輔大性侵事件相關爭議的第二個關鍵,就在於八千多字與十萬多字的相關文件,實在冗長,夏林清只要拋一句「會議紀錄有這麼寫嗎?」筆戰雙方又得就相關紀錄在那邊比對半天。此外,事件處理經過也沒有錄音,比如夏林清到底有沒有講過什麼「不要站在受害者位置」、「不過是情慾流動」這樣的話,她如果一概否認或美化,也沒人可以確切反駁。
整起事件本來在幾個月前逐漸平息,最近才因受害人在臉書發表了給夏林清的道歉信,才又引發更大風波,而這此一動作,正好凸顯了上面所說的,「到底性侵事件後師生與其他人能不能繼續與當事人互動」此一爭議的重要性。受害人最近之所以發道歉信,乃因事件被「網路化」後,夏林清與受害人持續保持聯絡,而影響了受害人對整起事件的觀感。這樣的影響,在攻擊夏林清的人看起來,乃是「二度傷害」,但在夏林清眼中,卻是一種對學生的持續關心。
到底發生性侵事件以後,相關司法或官方調查小組以外的人員,能不能跟受害人談論相關事件?如果談論,是不是就可能造成「二度傷害」?如果受害人主動述說,願意表達,是不是其他人也必須迴避?
事實上輔大性侵事件「網路化」後,持續跟受害人接觸的不只夏林清,連那些攻擊夏林清的網路名人,特別是幾位似乎是記者出身的評論家,也跟受害人有所接觸,甚至可以私下問受害人一句:「你最近好不好?」
記者或評論家,可否向新聞當事人問一句:「你最近好不好?」這樣的問句是不是代表已經有了交情?而在這樣的關係底下,還能客觀報導與評論嗎?
輔大性侵事件的第三個重點,就是界線二字。為什麼只是上大學念個書,會弄到師生「情同母子」(受害人男友說的)?如果師生「情同母子」,同學不就變成「兄弟姊妹」?那麼發生性侵事件,「家人」來關心詢問一下,是不是人之常情?
界線。夏林清長期參與社會運動,似乎也將相關理念在學生之間散播,甚至也有學生因而加入她所領導的政黨與社運裡,這樣的做法合乎教師倫理嗎?性侵案只是一個導火線,當一個系所,因為資深師長的個人魅力而演變成凝聚力超強的團體,就容易使用這類團體慣用的「私了」方式,來面對原本應該交給中立第三者處理的事件。須知學生與老師的關係,是一種特殊的權力關係,老師要將任何與教學無關的觀念與行動傳遞給學生,或者與學生在無關教學的事務上互動,都要戒慎恐懼。
輔大校方現在想盡辦法要夏林清不要再談論性侵案,為時已晚;當輔大校方前幾天在網路壓力下,將夏林清的學院院長職務停職,已經跟夏林清結下樑子。夏林清的鬥志更加昂揚了,因為現在不只要面對那些「霸凌」她的網路名人,還要用行動對輔大校方做出抗議。
將夏林清的院長職務停職是對的,只是時間點應該選在今年五月,受害人男友在臉書張貼八千字控訴信之時,因為那代表夏林清主導的處理方式已經失效,甚至有失職之虞,不再適合擔任行政職務。輔大校方甚至可以在那時就要求夏林清不要再跟受害人有任何接觸,因為那有違反教師倫理之虞。
事發將近一年,受害人的男友才發現輔大心理系有「吃案」之虞,而上網尋求陌生人主持公道,其實要知道,機關學校發生這類事件,吃案是常態,因為,「這樣的事情傳出去,我這個主管還能混嗎?」所以在處理上得特別謹慎,一旦進到任何調查處理與斡旋程序,比如啟動所謂的「工作小組」,該錄音就要錄音,免得事後只能各憑記憶與良心回想。就好像朋友借錢,即使交情再好,都要寫借據,免得將來失了錢財又沒了友誼,這是很基本的生活智慧。
輔大性侵事件「網路化」後,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局面,不曉得跟受害人及其男友當初想像的相差多少?如果事情重來一次,還會選擇在臉書公開事件經過嗎?還是先向校方高層申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網路亦然;網路上閒雜人等七嘴八舌,本質上也是一種公審,而公審這條路,會通往真相與正義嗎?
小公審vs.大公審。這事件有人說將成台灣性平史里程碑,其實事件發展至今,其社會意涵已經超出了性平範圍,碰觸了教學倫理逾越與網路公審文化的檢討。有人說這事情已經耗費太多社會資源,想要收手,但夏林清的鬥志才剛剛被激起,連網友邀約面對面質問,她都有條件答應,可見已經做好了迎戰準備。那些質疑她的人,是不是也該出面與她辯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