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0

情緒教育》也是需要「身教重於言教」

成功的定義:『 笑得多而且常常笑;贏得聰明人的尊重與孩子的喜愛;得到誠實評論家的欣賞,忍受酒肉朋友的背叛;欣賞美麗的事物,找出他人最好的特質;讓世界變得好一點點,不論是因為一個健康的孩子、一條花園小徑或是得到改善的社會狀況皆可;或是由於你活著的關係,那怕是只知道一個人的日子過得比較輕鬆;這些就是成功。』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愛默森
....
教師甄試 2016 年命題焦點《情緒教育》許老師的叮嚀:正如「身教重於言教」已是古今中外教育界的共識,情緒教育也是需要「身教重於言教」
......
「行為是一種選擇,但情緒不是。」
否認情緒的存在,只會使情緒變得更糟;
否認自己感覺的人,經常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而這會這帶領他們進入更多的麻煩當中。
(約翰‧麥迪納博士 John Medina 發展分子生物學家,主要研究人腦發展以及精神病症與基因的關係)
......
高中教師:故意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生氣(是有情緒的人),是好還是不好呢?因為最早以前我不太容易生氣,可是發現孩子會不知道自己做錯事情的嚴重性,甚至不會怕你而敢去踩底線。所以我後來有時候會假裝生氣,或是讓他們看見我是有情緒的人,但是我也會讓他們看到我如何處理情緒且就事論事。事後也會再告訴他們我為何生氣。
但是有個資深老師說:不要讓學生看到你情緒化的樣子。但是我思考:生氣就是情緒化嗎?才想著難道我讓他們看到我的情緒是不好的?有些疑惑...
許世穎:正如「身教重於言教」已是古今中外教育界的共識,情緒教育也是需要「身教重於言教」,所以我覺得妳的做法沒什麼不好。至於那位資深老師的觀念可能比較傳統,和我不一樣(妳看我常在臉書上發表批判言論便可看出端倪)
此外,也正如《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書中所言:心理與教育的研究顯示,在校成績優異並無法保證一生事業成功,也無法據以預測誰能攀升企業或專業領域的巔峰。當然,在校的學習能力還是很重要,但在今天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這絕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
任何領域的領導者或開創者都具備一種特質,《EQ》作者稱之為高EQ。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也都應當盡力協助子女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其實,這種能力不論成人或兒童都能培養,但須透過成員穩定的小團體(如:家庭、班級、輔導團體)。在可信任的回饋氛圍下長期學習。
反之,連名字都不一定叫的出來的「短期課程」則無法培養,不論參加多少梯次、多昂貴的這類萍水相逢活動。誠如團體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言:「只有深厚的親密關係,才能帶來有意義的改變。」
......
血汗學生乎?不信任感才是改革失敗的元兇(摘自Linda校長的碎碎唸)1.社會及家庭以「不信任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不帶善意的監督眼神,是消磨教師熱忱的毒藥。」相對的,有些學校教師(工)會,也常不帶善意的監督眼神,使校長及學校行政工作的老師不敢碰觸,也是消磨行政熱忱的毒藥。
2.台灣學校教育還是講求德、智、體、群、美,作息時間的一致性是社會群性養成的一種養成,台灣與日本有一致性的作息課表,但日本可依學校在地性或區域性在學校時間內進行彈性調整,台灣社會價值太強調公平的價值性,使的我們缺乏彈性運作,所以才會「迷信公平,缺乏彈性,講求一致,才是創造奴性的罪魁禍首。」
3.教育的問題真的是盤根錯節,有社會價值、經濟成長、家庭教養等問題,而教育成果與教師素質、課程設計、教學方法都密切相關,台灣教育制度的設計也深受社會期待、傳統價值、生活習性影響,但我們的學者及教育相關政府官員應要從中萃取國內外教育觀,融合經濟發展及社會價值,重新系統整合適合我們台灣的教育理念與理論,適切提出台灣教育發展方向。
4.教育要訂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發展方針,適時檢討修正,不要因政黨輪替而翻轉。「生病時,請找真正的醫生看病拿藥!教育,還是讓專業的來吧!」
....
這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為有許多不同的人事物存在,
你不會喜歡每個人,你也無法做到讓每個人都喜歡你,
傾聽不同的想法,你無須接受每一種看法,
但你必須承認許多不同的立場存在,
嘗試跳脫單一角度看世界,你會擁有更廣的視野(轉貼)
.....
「學錯了,比不學更糟糕!」諸如:看錯書、上錯課、跟錯老師...皆是
(好的老師帶你上天堂,不好的老師帶你住套房)
因為如此一來,反而會被誤導而不自知!
比較起來,白花的錢反而是其中損失最小的部分
成人學習沒有政府、教師法、課程標準...把關。能不慎之?
(許世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