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7

把「做考古題」竟然視為學習重要方法,連教甄考試也是如此,不是很好笑/或可悲嗎?

把「做考古題」竟然視為學習的重要方法,連教甄考試也是如此,這不是很好笑(或可悲嗎)?摘自商周:真正善用考試:少考試、考好試。最優質的的教育體系下,沒有考試嗎,不!如果你到有名的優質教育國度:芬蘭,你一定會被其考試的難度震驚。芬蘭高中升大學考試,長達三個星期,作答時間實際上超過五十小時,學生要寫長篇文章,表達複雜的想法。芬蘭高中生的考試有大量申論題,學生要寫三、四頁的答案,不但回答,而且要證明自己知道為什麼。但是平常,芬蘭學生很少考試,更不做考古題。這才是正確的考試方法:少考試,但若要考,就認真維護考試的品質 -- 對於出題、改考卷投入足夠的人力物力資源。
在台灣的可悲矛盾是,我們不注重考試的品質,卻拿考試的結果當無誤的真理,用它為老師的教法評優劣、定好壞,為學生定高下,甚至做為依據指引學生的未來。最後,我們為了應付「劣質考試」而學習,只針對劣質考試測得出來的能力不斷加強,忽略那些劣質考試測不出的才能。也因此,產生了台灣教育的怪現象:我們把「做考古題」竟然視為學習的重要方法 -- 如果考射擊的時候槍管是向右歪的,就用歪口槍練射擊吧。重視婚姻的人,會花很長時間準備,然後結一次婚。半年結三次婚的人,應該沒資格說他重視婚姻。同樣的原則,考試也適用。(摘自謝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