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4

辛裕隆醫師:電療法 ECT 電痙攣療法

電療法 ECT 電痙攣療法(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ECT)又稱電療法。是經由電擊腦部的方式來誘發痙孿,以治療精神疾患的方式。乃精神科用來治療嚴重憂鬱症、雙極性情感疾患和精神分裂症的物理治療法,尤其當所有藥物和心理療法都無效時。癲癇症狀的產生,由於突觸後興奮電位累積而產生陣發性去極化偏位。刺激迷走神經正是使這異常電位非同時化⟨desynchronize⟩而產生的治療方式。治療的機轉是靠迷走神經一般性內臟傳入纖維,其起源於內臟,終止於延腦的孤立核,再藉神經元軸突,投射至腦皮質和腦下皮質,影響腦皮質的活動,臨床上可從改變腦電波規律性、睡眠眼球迅速運動和睡眠慢波等得知。
國內已有醫學上利用「深腦部刺激術」治療癲癇、巴金森氏症、肌張力不全症,還可用來喚起失智患者記憶。巴金森氏症致病原因不明,主因為多巴胺分泌太少,肢體動作失去協調機制,患者出現顫抖、行動緩慢、四肢僵硬等症狀。巴金森氏症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型患者通常為神經激素多巴胺分泌不足引起;繼發性通常病因為中風、外傷、腦發炎等症狀引起。「深腦部刺激術」是將電極晶片放入腦內的深層結構,施放適當電流,調節病患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改善病患過多或異常的動作。隨著醫療技術進步,「深腦部刺激術」運用範圍越來越廣,除了巴金森氏症、肌張力不全症之外,國外也使用在嚴重癲癇、重度憂鬱及失智症,療效顯著。
年紀一大,神經傳導速度變慢,失智症患者更嚴重,處理記憶的腦部迴路「漏電」,如果以更強一點的電流刺激腦細胞,就可能加強記憶功能。國內早在20多年前即發展「深腦部刺激術」,有效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肢體活動,但今天辛裕隆醫師也坦承,對持續性退化的失智症患者「深腦部刺激術」僅是一種輔助性治療方式,刺激部位是局部性,是否每一腦神經部分退化都使用「深腦部刺激術」,及是否都有效,值得深思探討,目前是以對治療癲癇效果最為明確(中山醫學大學神經科辛裕隆醫師「下世代智慧生活 生物電磁與前瞻通訊技術研討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