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1

【教甄國文範圍更廣,還包含:大學國文選】108 課綱高中國文推薦選文〈鹿港乘桴記

【教甄國文範圍更廣,還包含:大學國文選】108 課綱高中國文推薦選文。原本未收錄在內的〈鹿港乘桴記〉,取代95課綱以來就一直收錄的〈台灣通史序〉,另外日治時代至民初女作家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也被保留。教育部課程審議委員會大會日前決議,把高中國文的文言文比率由原來的45%至55%降至35%至45%,推薦選文降為15篇,須包含不同文類及本土素材,原則上每個時代最多3篇,文言文推薦選文須符合《原住民族教育法》精神,採多元文化觀點,維護民族尊嚴,並納入原住民各族歷史文化和價值觀。
大逆轉!課審會重新表決,文言文比例下降至35~45%
研修小組選出的文章,兼顧應用,記敘,抒情,說明,議論等五種文本,以及古文,駢文,古典小說,辭賦等四種文類。目前以先秦,漢魏六朝,唐宋,明清,台灣題材各三篇,加上備用選文為原則。台灣題材增加一篇女性作品,是日治時代至民初女作家張李德和的〈畫菊自序〉,張李德和為雲林才女,倡導女權運動。
公布的15篇推薦選文如下:
先秦:燭之武退秦師(記敘),諫逐客書(應用議論),大同與小康(說明)。
漢魏六朝:鴻門宴(記敘),出師表(抒情應用),桃花源記(記敘)。
唐宋:師說(說明議論),赤壁賦(記敘抒情議論,辭賦類),虬髯客傳(文言小說)。
明清:項脊軒志(抒情記敘),晚遊六橋待月記(記敘),勞山道士(文言小說類)。
台灣題材:勸和論(議論),鹿港乘桴記(記敘),畫菊自序(駢文)。
此次選文的最大變革,是連橫所著的〈台灣通史序〉被判出局。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該文被刪除,主因在於違反《原住民族教育法》第2及第20條精神,經大會表決後換成〈鹿港乘桴記〉。
連橫所著〈台灣通史序〉,過去長期存在教科書中,但因為內容提及「開山撫番」、「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等語,片面美化移墾者的土地開發行為,毫無尊重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觀;至於「番」一語,則帶有明顯歧視意涵,恐使下一代國民複製對原住民族的不當刻板印象。
而新增收錄在內的〈鹿港乘桴記〉,作者洪繻,生於清末(1867),卒於民初,彰化鹿港人。在光緒年間科考中第一名秀才。甲午戰爭清廷戰敗,台灣割讓給日本;洪繻投入武裝抗爭,台灣民主國潰敗後,潛心詩文,以詩為史,批判社會,並著有《瀛海偕亡記》、《台灣戰紀》等書。
洪繻在日治初期寫下〈鹿港乘桴記〉, 表達了鹿港由繁華落盡後的寂寥景象。「鹿港乘桴」,是指乘船遊鹿港的意思。 〈鹿港乘桴記〉既寫出鹿港的盛衰,也寫出了1895年之後,台灣知識份子的苦悶心情。
另外〈畫菊自序〉則代表本土素材與女性作家,講述早期女性相夫教子,同時做生涯規劃的故事,能呼應當今時代趨勢。作者張李德和歷經清末、日治、光復等過程,在多數是男性的文學史中呈現出不同觀點,因此入選。
此外,會中委員也對先秦時期的選文有異議,包括有委員提案將〈大同與小康〉換成〈馮諼客孟嘗君〉,最後同意僅6票,不同意25票;以及將〈勸和論〉改為〈樟木〉及〈北投琉穴記〉,兩提案經表決後,同意人數各僅8票,確定未通過。至於其他時代的選文,委員皆無異議通過,決定採研修小組版本。(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