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2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心理衛生專業除因健保定價造成產值不足.心理師資格取得門檻不低

摘自 吳佳璇(精神科醫師)心理諮詢業務,全台430多家綜合醫院,13萬餘張病床,想必還有許多業務值得深耕、開拓,例如,婦女身心醫學、疼痛門診、美容整型醫學等等。只不過,以當前健保給付心理治療的價格(心理治療每次約1000元,至少50分鐘,須檢附詳細記錄),要說服績效導向的醫院管理階層,多聘個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只怕比「阿婆生子」還難(綜合醫院執業精神科醫師人數已十年未增)。
綜合醫院裡的心理衛生專業,除因健保定價造成「產值」不足,心理師養成與資格取得門檻不低,亦不利於專業社群壯大。以醫院為主要執業場所的臨床心理師,必須是大學本科,進而取得臨床心理碩士學位,再加上至少一年的實習合格,才有資格報名政府舉辦的專門技術人員高等考試。2017年,僅97人通過,錄取率約六成。但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Health Research Institutes)熊昭研究員指出 ,依目前供給與需求趨勢,至2023年,臨床心理師將會缺少3099個至3,731個全職心理師人力。而目前,全台有1243名臨床心理師登記執業,八成集中於醫療機構(心理師公會2016統計資料)。
其實,2001年台灣通過的心理師法,同時涵蓋了從生涯與教育輔導發展起來的諮商心理師。而近年基於社會需求,諮商心理師關懷個案的焦點,也逐漸擴充至感情困擾、婚姻與家庭問題、人際問題、偏差行為,以及心理疾病的處理。目前登記執業1513名(截至2017,領證3502人),超過7成服務於非醫療機構。至於醫療機構裡的諮商心理師,則以提供心理健康諮詢、身心壓力評估、家屬會談與諮商等項目為主。由於具備諮商心理師應考資格者(諮商心理碩士+至少一年實習合格)較多,平均每年超過200人取得證照,以至於2023年,人力短缺情形較輕(565人至 1,753 人)。
儘管我已離開綜合醫院,在診所從事基層精神醫療多年,腦子仍時不時轉過「如何開拓綜合醫院心理衛生服務」之類的題目。以台灣現下經濟實力,全民健保財務能不破產已屬萬幸,絕不可能挹注大量經費於精神醫療與相關心理衛生服務。但以特定疾病為主軸,聯合各種專業人員,一面進行繼續教育提升專業知能,一面思索如何改善照護品質,再以試辦方案或研究計畫向公私部門尋求資源,逐步落實累積成果。2009年成立的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便以這種方式,從改善癌症病人病情告知方式著手,而今已站穩腳步。
再者,身處於人才全球流動又人口快速老化的台灣,想要補齊心理專業人力缺口,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何運用新創技術輔助,讓人力發揮更大的功能,顯然是我們這一代與新一代的心理衛生工作者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例如ACP,是否可以透過電腦互動軟體,增加民眾對病主法本文的認識,讓團隊專注於諮詢,協助民眾釐清自己面對死亡的心態,還有最後究竟需要那些醫療。又如癌症或是其他重大疾病的心理照護,倘若所有醫療人員心理照護技能,都提升至足以提供基本照護的程度,心理師與精神科醫師,就能有更多餘裕,照顧困難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