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6

當與惡的距離遇見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被討厭的勇氣》我是專輔

【當與惡的距離遇見阿德勒】否定心理創傷(嘿,我是專輔)在最合適的時刻,跟著這位年輕人,我推開了那扇「門」—《被討厭的勇氣》。知道大多數的人,早已進入那扇門遊覽多次,如果你願意,歡迎陪我再次回味。
#純屬個人讀後感:看完第一夜,哲學老師的反心理創傷與目的論,直接讓我聯想到最近的夯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既然人生不是決定論,是目的論,那就表示劇中宋喬安的傷痛是有目的性的。
扮演一位受害者,不…應該是維持,延宕受害者的感受,能為宋喬安帶來一些目的。可能是…不用跟遇害過世的天彥正式道別,不用接受孩子已離去的事實,可以以此繼續憤怒、抗爭,因為這遠遠比接受、放下容易多了。也可能是…可以讓大家一直記住,我是受害者的家屬,擁有所有人的關心跟包容,不必回歸到一般人的正常生活中,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但這樣去思考受害者家屬宋喬安太殘忍了,就跟這位年輕人說的一樣,哲學老師這樣太虛無主義了,否定了人的情感。不過哲學老師又提出了反駁,他並沒有否定情感的存在,相對的,他是否定「人無法抵抗情感」。
重點不在過去經歷過什麼,而是你如何賦予它的意義,並且這決定了我們的「現在」。這讓我連結到我們在諮商輔導中使用的REBT,其原理就是「思考」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行為」。
—*—*—*—*—*—*—*—*
關於「改變」這件事,我很喜歡老師的「勇氣論」。
確實,繼續保持「現在的我」,該怎麼應付眼前發生的事,結果又會導致什麼狀況,這些大概都可以靠經驗推測出來,但如果選擇新的「生活型態」,就會有很多未知,所以儘管不滿,保持「現在的我」還是比較輕鬆、安心的,這就是所謂的「舒適圈」吧。
舒適圈 comfort zone
a situation in which you feel comfortable and in which your ability and determination are not being tested. (by Cambridge Dictionary)
舒適圈讓我們又愛又恨,會有這樣糾結的情緒,或許也是因為我們的「勇氣」不夠,以及哲學老師說的,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而提到「勇氣」,我們不得不討論它的相對詞「恐懼」。
回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劇裡也無時無刻都在透露「恐懼」
_ 宋喬恩害怕進入天彥的房間,害怕任何人提起他
_ 李大芝害怕面對外界,選擇把自己關在家裡兩年
_ 丁美媚因為恐懼而不小心跌倒流產
_ 宋喬平也因為恐懼,陷入該不該生孩子的糾結當中
_ 社會大眾因為槍殺等社會事件產生的恐懼
_ 不了解思覺失調症產生的恐懼
這讓我聯想到電影《動物方城市》,動物方城市利用大眾恐慌,將社會分化成獵食動物和非獵食動物兩個派系,彼此互相霸凌排擠,並傳達一個概念,請別小看恐慌,因為「恐懼永遠有效」。
但「恐懼」本身並沒有對錯,就像《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所說的「我自己非常想做,或覺得非做不可的戲,有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恐懼。」也正是因為「恐懼」,才讓我們有一部這麼好的作品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