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3

行為治療】四個發展領域:1、古典制約.2、操作制約.3、社會學習理論.4、認知行為治療

【行為治療】一、關鍵人物:B.F.Skinner。二、概述:行為是學習的產物。聚焦於可直接觀察的行為、當前的行為決定因子、促成改變的學習經驗、因應cl量身訂作的治療策略,以及嚴謹的衡鑑和評估。
三、四個發展領域:1、古典制約:1950-60年代早期,Ivan Pavlov透過配對刺激產生反應來學習。
2、操作制約:1950 - 60年代早期,B.F.Skinner藉由行為的後果來影響行為表現。
3、社會學習理論:1960年代,Albert Bandura由自身引導自我改變,強調自我效能、社會模仿及認知歷程。
4、認知行為治療 CBT:1970年代,人們的信念會影響行為與感受,強調情感、行為與認知三層面的互動。
四、重要概念
焦點放在外顯行為、精確界定治療目標、發展具體治療計畫,和客觀評估治療成果。
1、科學觀點:以一種融合系統性、結構性的方法來進行諮商。
2、功能評估:蒐集行為前置因子(A)與行為後續事件(C)的事件,來確認和問題行為的各面向(B)間的關聯。
3、具體治療計畫:co協助cl訂定明確、具體、可測量的目標。
4、家庭作業:cl必須將治療任務帶到日常生活中實踐。
五、治療目標:消除適應不良的行為,學習更有效的行為。
六、治療關係:co透過功能評估,來界定問題的持續條件(ABC模式),co較為主動性、指導性,cl必須在過程中採取主動及實驗新行為。
七、治療技術
1、操作制約技術:正增強、正(負)懲罰、削弱、負增強
2、漸進式肌肉放鬆訓練:Jacobson(1938)發展教導人們應付壓力,以肌肉、心理放鬆為目的。
3、系統減敏感法:Joseph Wolpe創立,放鬆訓練—擬定焦慮情境階層表—系統減敏程序。
4、暴露治療法:減敏感法為其中一種,傳統還有兩種變形,現場暴露法及洪水法(現場/想像)。
5、眼動心身重建法:Francine Shapiro(2001)創建EMDR,整合性心理治療取向,運用快速規律的眼球運動與大腦雙側刺激,治療創傷壓力cl。
6、社會技巧訓練:增進cl在各種社會情境中與他人有效的互動,包含評估、直接指示與教學、示範、角色扮演及回家作業等技術。
7、自我管理方案與自我指導行為:「將心理學分送出去」,教導cl選擇目標、將目標轉化為標的行為、自我監控、實施及評估改變計畫。
8、多元模式治療(臨床行為治療):Arnold Lazarus將行為學派的原理,與那些取代多數傳統治療的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起來。
9、正念與以接納為基礎的取向:第三代行為治療,「正念」非批判性方式專注於當下的體驗,「接納」不帶判斷與喜好的接受自己的經驗。
(1)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Linehan創設,治療邊緣性人格疾患
(2)正念減壓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Jon Kabat-Zinn創設,處理壓力與焦慮。
(3)正念認知治療(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慈愛與自我疼惜為核心成分,用以處理憂鬱症。
(4)接納與承諾治療(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接納不只是忍受,而是主動積極、不帶評斷地擁抱此時此刻的經驗。
我喜歡此學派的 學習、決定論、環境因素、古典制約、操作制約、社會學習、CBT、功能評估(ABC)、家庭作業、放鬆訓練、減敏、暴露、EMDR、社會技巧、自我管理、正念、接納。
實務反思:最近手上有個很典型的拒學中輟,在行為治療中,「增強」一直是最常用的技巧,但後來我發現了一個困難,也是「增強」會遇到的一個小瓶頸,就是個案已行之多年的「惰性狀態」,不管增強物多麼有吸引力,個案依舊難以戰勝惰性。後來,經過學諮中心輔導員的討論後,我們決定逆向操作,先給案主一些東西,讓個案喜歡並享受當下,接著再去跟個案做要求,如果個案無法完成,就得剝奪掉這些東西,讓個案願意為了維持這個享受,主動做些改變來守護它,其實這就是操作制約的另一項技巧「削弱」。
PS 面對棘手的拒學個案,行為學派的第三波趨勢也讓我很感興趣,我在網路上有搜尋到一篇期刊「ACT治療取向應用—以青少年拒學個案為例」,或許也可作為參考。(摘自嘿,我是專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