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02

心智繪圖MAPS教學法四核心及爭議1.同儕鷹架.2.提問策略.3.心智繪圖.4.口說發表.5.爭議

教甄口試 108 心智繪圖 MAPS 教學法四個核心元素及其爭議【1.同儕鷹架.2.提問策略.3.心智繪圖.4.口說發表.5.爭議】摘自王政忠:1.同儕鷹架(Scaffolding Instruction)目前中小學常態班級內,個別學生學習起點及動機高低落差極大,為處理這樣的現況,MAPS 教學法的同儕鷹架採異質性分組的合作學習模式。MAPS 教學法的合作學習模式,在初期會透過提問題型的設計及代幣制度的增強系統,讓中低學習成就學生獲得組內中高學習成就學生的及時協助,同時促進中高成就學生以教會他人的學習模式進行更高效能的學習。合作學習模式進入中期,MAPS 教學法有獨特的抽離自學模式,用以保持優勢學習者的學習熱情並產生下一個組內的領導者,確保合作學習持續真正發生,以達成在合作學習後期,全班大部分學生能夠進入獨立自學模式。
2.【提問策略】提問策略(Asking Questions)MAPS 教學法中的提問策略,是由教師根據文章,設計有層次的問題。透過課堂提問與解答的過程,協助學生擷取並理解文章中的訊息,用以解讀作者觀點。同時協助學生建構不同策略,以擷取與理解訊息。最終希望學生能夠運用擷取與理解的「訊息」和建構的「能力」,在處理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讀者觀點,藉此薰陶與涵養學生解釋與思辨的閱讀「素養」。
3.【心智繪圖】心智繪圖(Mind Mapping)MAPS 教學中的心智繪圖,是協助學生建構讀者觀點的重要工具。這個工具的雛型雖然來自於東尼.博贊發明的心智圖概念,為了更適切於閱讀教學, 經過大幅度調整與補足,MAPS 教學法中的Mind Mapping 已經大不相同於坊間用來協助記憶或者擴散思考的心智圖像,而是經過設計轉變成為可以脈絡化作者觀點(擷取/理解訊息)、結構化讀者觀點( 解釋/ 思辨訊息)、文字化抽象思考( 仿寫/ 短文寫作),並允許以線條或箭頭聯結形式,將段落架構在互相呼應之下,逐一獨立分隔出來。MAPS 中的Mind Mapping 可以這麼說:除了翻譯名稱或許相同,然MAPS 教學法獨創的心智繪圖,幾乎已和原始MindMapping 的形式與用途無關。
4.【口說發表】口說發表(Presentation)MAPS 教學法中的口說發表,透過各組學生上臺發表心智繪圖讓教師明白不同程度的學生是否真的學會,特別用來驗證被指導的學生是否真的學會——這代表指導者真的能透過指導同學,而產生更高效能的學習。口說發表過程中,臺下的學生為了提升評論能力,亦被要求學習聆聽,以利進入合作學習後期的「學生提問學生模式」。同時,隨著合作學習進入中期的抽離自學,課堂內呈現共學與自學並存的差異化教學,口說發表的要求也會跟著出現學習任務的差異。
5.爭議【維基百科】心智圖 Mind Map 有過度宣傳之嫌,坊間課程廣告用語常出現一般大眾無法分辨真偽的部分。心理學上對心智圖的議題也時有爭論。心智圖,又稱腦圖、心智地圖、腦力激盪圖、思維導圖、靈感觸發圖、概念地圖、樹狀圖、樹枝圖或思維地圖,是一種圖像式思維的工具以及一種利用圖像式思考輔助工具來表達思維的工具。Buzan 宣稱心智圖是一個深奧優秀的筆記方法因為心智圖不會導致像其他筆記方式的「半睡眠的恍惚」(semi-hypnotic trance)狀態。Buzan也主張心智圖全方位利用左右腦的大腦皮質技術,平衡大腦,開發99%斷言尚未使用的智力潛能以及直覺(Buzan稱之為「超級邏輯」)。然而,學術研究表示這樣的主張實際上可能是基於對大腦和大腦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誤解的銷售宣傳。評論家主張「腦半球側化理論」(hemispheric specialization theory)在心智圖製作應用時,已經被界定為「偽科學」。(以上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