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學:心理師/輔導教師(國考教甄)許世穎書院
阿德勒是誰?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是誰?阿德勒的生平,在黃光國教授於一九七一年翻譯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有詳盡的介紹。阿德勒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小康的猶太商人家庭中,在七個孩子中排行老三。阿德勒自幼有行動不便及口吃的問題。目睹弟弟的過世及自己重病的經驗,讓他從小立志行醫。他在維也納大學畢業後,開業、結婚並育有三女一男。太太與大女兒都是追求蘇俄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運動之倡導者,大女兒還因此被捕下獄而 永遠失蹤。她們對阿德勒維護女權及兒童社會平等有最根本的影響。
阿德勒於一九○二年與佛洛依德結識,後來成為維也納心理分析學會之主席,早期以器官缺陷、自卑情結、補償作用之論文著名。他於一九一一年與佛洛依德因觀點差異而決裂,另起爐灶並成立後來的「個體心理學學會」。這段期間阿德勒因受德國哲學家懷亨格(Hans Vaihinger)於一九一一年所著The Psychology of “As If ”一書之影響,而開始專精其行為目標論、個體主觀認知與私有邏輯、神經質、生命風格及社會對人格影響之理論架構。
阿德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身為軍醫的經驗,讓他體會到社會情懷在心理健康所占的地位。他戰後(1988~1925)的著作著重於闡述社會情懷,並積極在維也納及德國的其他地方先後創立了三十幾個兒童諮詢中心,把個體心理學的觀點活用在教育機構當中,諮詢服務的對象為父母及教師,阿德勒在這段期間聲名遠播。阿德勒後來受聘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三二年成為紐約長島醫學院系主任,一九三四年定居於美國。他五十五歲開始學英文,六十歲才學會開車。之後,於一九三七年在一場演講的旅途中在蘇格蘭過世。
阿德勒大部分的著作是由安斯巴可夫婦(Ansbacher & Ansbacher)蒐集與編譯,且其最後十年的著作側重在了解個體如何以創造性的能量從自卑努力走向超越,並從私有邏輯發展到社會情懷。阿德勒原著由當代阿德勒學者──亨利.史坦(Henry Stein)近期重新策劃編譯。
許多當代心理學者公認阿德勒的理論對二十一世紀的心理學有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存在主義、社會建構論、認知行為治療、家庭婚姻治療、現實治療、焦點短期諮商、敘事治療、團體諮商、遊戲治療,以及近期的正向心理學。最終,誠如意義治療法大師──弗蘭克(Victor Frankl)之稱頌:「阿德勒是首位敢揚棄佛洛依德學說的人。人,不再被視為產物、驅力與本能之下的犧牲者或人質;動力與本能是來自能使人類活生生地表達與行動的素材。」理情行為治療學派(REBT)大師──艾里斯(Ellis)也說:「若沒有阿德勒學派的耕耘,理情行為學派恐怕也無法樹立。阿德勒,遠遠超越佛洛依德的地位,可真正說是現代心理學之父。」由此可見,阿德勒心理學對於當代心理學的光景具有如「先知」般的洞見。阿德勒的社會情懷常被比擬為東方儒家「仁」的思想及基督教教義「博愛」的精神,也為我們對天下大同之理想世界的盼望加注無比的可行性。
阿德勒心理學的重要概念包含下列重要原則:
社會情懷 (social interest)
目的 (purpose)
私人邏輯 (private logic)
選擇與結果 (Choice and Consequences)
虛構目標 (Guiding fiction)
生命風格 (Life style)
目標導向(Goal-oriented movement)
貢獻(Contribution)
自卑感與優越感(Feeling of Inferiority/Superiority)
鼓勵與勇氣(Encouragement and courage)
整體論 (Holism)
努力向上 (Striving)
民主(Democratic principles)以上摘自:臺灣阿德勒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