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9

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永恆力量/情緒教育

高中教師:故意讓孩子們看到自己生氣(是有情緒的人),是好還是不好呢?因為最早以前我不太容易生氣,可是發現孩子會不知道自己做錯事情的嚴重性,甚至不會怕你而敢去踩底線。所以我後來有時候會假裝生氣,或是讓他們看見我是有情緒的人,但是我也會讓他們看到我如何處理情緒且就事論事。事後也會再告訴他們我為何生氣。
但是有個資深老師說:不要讓學生看到你情緒化的樣子。但是我思考:生氣就是情緒化嗎?才想著難道我讓他們看到我的情緒是不好的?有些疑惑...
許世穎:正如「身教重於言教」已是古今中外教育界的共識,情緒教育也是需要「身教重於言教」,所以我覺得妳的做法沒什麼不好。至於那位資深老師的觀念可能比較傳統,和我不一樣(妳看我常在臉書上發表批判言論便可看出端倪)
此外,也正如《EQ--決定一生幸福與成就的永恆力量》書中所言:心理與教育的研究顯示,在校成績優異並無法保證一生事業成功,也無法據以預測誰能攀升企業或專業領域的巔峰。當然,在校的學習能力還是很重要,但在今天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這絕不是成功的唯一條件。
任何領域的領導者或開創者都具備一種特質,《EQ》作者稱之為高EQ。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也都應當盡力協助子女培養這方面的能力。其實,這種能力不論成人或兒童都能培養,但須透過成員穩定的小團體(如:家庭、班級、輔導團體)。在可信任的回饋氛圍下長期學習。
反之,連名字都不一定叫的出來的「短期課程」則無法培養,不論參加多少梯次、多昂貴的這類萍水相逢活動。誠如團體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言:「只有深厚的親密關係,才能帶來有意義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