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29

第二曲線》查爾斯.韓第:教育的七個C要素

教師甄試 2016 命題焦點《教育的七個C要素》獨家剖析:世界排名第二的管理大師查爾斯.韓第(第一是彼得‧杜拉克)在本月(2016年3月)新書《第二曲線》提出了教育的七個C要素,主張教育應該是為真實人生預做準備、學習如何學習...。韓第是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集教育家與管理大師於一身。倫敦皇家藝術協會曾在英國各級學校推出「能力取向的教育」Education for Capability 活動,推行教育七個基本的C: 陶冶Cultivation、理解Comprehension、創造Creativity、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信心Confidence、能力Competence,這些是在現代社會擁有充實人生不可或缺的七要素。

教育乃是為人生預作準備,因此受教育後的人生應該是教育成果的最佳檢驗指標,但由於時間拉得太長,往往無法完成檢驗,只能偶爾在校友聚會時驗收成果。考試只能在學生受教後的短時間內檢驗他吸收了多少知識,無法測知他是否真能應用所學,結果卻使得大家過度聚焦於協助學生準備考試。但這是補習班做的事,而非教育家的工作。教育愈來愈像必須設法讓球通過一連串關卡的槌球遊戲,而複雜的規則讓遊戲變得更加困難。槌球是我最喜歡的運動,但是許多賓客都覺得打槌球挫折感太大、太吃力不討好了。我們的學校教育在許多年輕人心目中也是如此,我們需要去除這些關卡。

提倡及早學習的教育理論假定年輕人都願意接受一個論點:大人要求他們學習的東西日後一定用得著,而且所有知識都會安全的儲存在腦子裡,等有朝一日需要時再拿出來用。要求年輕人像這樣延後滿足,著實有點苛刻,難怪很少成功。缺乏情境脈絡的學習原本已經夠困難了,如果無法應用所學,更是很快就會忘光,學習新語言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在學校花了這麼多時間學習,其實很多時間都浪費掉了。然而如果我們主要從生活中學習,那麼最好切記,生活經驗乃是自幼開始。耶穌會強調生命最初七年的經驗會形塑我們的一生,他們說得對。

家庭必須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學齡前的孩子好奇心最強烈,每天都自動自發的學習。家庭也塑造了一個人的性格。年輕人往往在家中學會合作、負責任、自我克制,和懂得體察別人的需求。幼小的孩子已經具備與生俱來的創造力,只是等機會綻放罷了,溝通的欲望也是如此。換句話說,「能力取向教育」的一切要素,家庭中早已齊備,只不過還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或刻意教導,以發揮教育的效果。不幸的是,我們不能假定所有的家庭都能提供好榜樣,因此有待學校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所以第二條教育曲線的第一階段應該是設法協助父母善盡職責,好好主持孩子一生中第一所學校。

我曾經以為,身為學生,我的責任是把答案背起來,再視需要複製答案,最初只需在考試中作答,接下來就是在人生中不斷複製我背下的解答。換句話說,我在學校碰到的都是封閉式問題,而且問題的答案都早有明證。伯明罕離這裡多遠,是封閉式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去伯明罕,則是開放性問題,可能的答案有千百種,完全要視情況而定。由於我們在工作上和人生中面臨的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問題,因此學校教育其實有害。我應該和這個女孩結婚嗎?我該不該買這棟房子?信任這個人?選擇這份工作?投資這門生意?服從這道命令?即使像挑選餐廳或買衣服這麼簡單的事情,也都是開放性的問題。起初我假定這些問題都有正確答案,困難在於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所以,我應該找找看有沒有哪本書或哪個人可以給我正確答案,或告訴我該怎麼辦。但我很快就被歸為優柔寡斷,只會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的看法。上司不斷告訴我,我這個人沉悶無趣,不夠積極主動。

可以說,雖然我在學校裡是出類拔萃的優等生,但學校教育卻可能毀了我的一生。

學習如何學習

幸好,我在牛津大學求學的後半段終於了解,他們不是在教我歷史或哲學,而是更根本的東西:如何思考和如何學習。這和只是增添一些知識大不相同。我有個朋友好像一部活百科全書,簡直無所不知,卻不懂得如何應用大部分的知識。朋友曾經說他:「很聰明,卻連怎麼放洗澡水都不懂,更別提管理一個部門了。」

我畢業前最後一次大考,考卷上總共有二十道題,我只需回答其中四道題。所以我畢業時並非完全了解所有的課程內容,甚至連熟讀大部分的內容都談不上。我覺得有點心虛,但後來我明白,出考題的人感興趣的不是我們知道多少,而是我們有沒有能力運用適當的事實,來處理考題中提出的各種情況。知識會漸漸消失,學到的能力卻會長存。一旦學會怎麼騎單車,你永遠都不會忘記。

我明白學無止境,至死方休,我能確定的是:

學習思考或學習做事,跟學習事實同樣重要。
學習主要是經過反思才能理解的經驗。
教師學到的通常比學生還多。
好奇心和學習的需求都是重要關鍵。
如果不能應用所學,那麼學到的東西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沒有人真那麼笨,他們只是不感興趣或缺乏好奇心罷了。

後來的工作經驗還讓我了解到:

在大多數情況下,三個臭皮匠都勝過一個諸葛亮。
並非所有的學習都在教室中進行。
綜合能力指的是各種不同能力的組合,而非不同程度的相同能力。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好為人師。

最後一點很重要。假如不是成千上萬人想要貢獻自己的知識,維基百科根本不可能存在。YouTube上面也充滿各種實用知識,教你修補各種東西,從修理吸塵器到修補婚姻關係無所不包。許多影片都是匿名上傳,出發點不是為了賺取報酬。我們都喜歡貢獻自己的專業,也喜歡教導別人,我相信我們也因此學到最多。所以,促使學生學習的最佳方式,就是讓他們成為別人的老師。與其都由老師在台上授課,還不如讓學生試試。我曾經在課堂上這麼做,得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學到更多,記得更多,也更有樂趣。

教育的七個C

除此之外, 還有許多不同的學習方式。倫敦皇家藝術協會曾在英國各級學校推出「能力取向的教育」(Education for Capability)活動,推行教育七個基本的C: 陶冶(Cultivation)、理解(Comprehension)、創造(Creativity)、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信心(Confidence)、能力(Competence),這些是在現代社會擁有充實人生不可或缺的七要素。陶冶和理解是指成為社會一份子所需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主要包括英文、歷史、數學、科學及技術等,例如程式設計。在我們看來,這些都是基本能力和知識,但是還不夠,而且即使像這樣的科目,都不需要採取傳統教學方式。其他的C則是可以學、但無法教的能力,是能讓我們充分發揮潛能的基本能力。最後一個C所指的能力,是能把事情做成的特定能力。最好透過能獲得具體成果的實務性專案或問題,來培養這些能力。摘自《第二曲線》第13章(許世穎「站前地王」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