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艾斯納(E. Eisner)及范倫斯(E. Vallance)提出《課程取向的分類》課程概念(定義)

教甄口試 108 艾斯納(E. Eisner)及范倫斯(E. Vallance)提出《課程取向的分類》課程概念(定義)─艾斯納(Eisner)、范倫斯(Vallance)轉貼:
(1)學術理性類課程(academic rationalism)→文化傳遞觀點、最具傳統特色
培育學生參與文化學習,把人類創造的最佳理念與事物提供給學生。重視提供學生機會,以人類心智最佳的成果。課程內容為古典文明、學科知識、理論、知識結構。
(2)認知過程類課程(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process)
關注於「心智運作」的提升,較少關注課程內容。即教育的過程中,「何種內容」(what)的重要性被「如何進行」所取代。重認知技能及認知學習過程。
(3)科技類課程(curriculum as technology)
重過程、關注教育方式(how),非教育內容(what)。強調知識傳遞及促進學習過程。常用語言為效率、系統、製造。課程被視為科技過程,是達成「工業模式」教育目的的方法。
(4)自我實現類課程(self-actualization)
重視教育內容(指個人需求)、依個人過程來形成教育目的(指個人成長)。強調個人目的和個人需求達成。提供每一學習者滿意的經驗。
(5)社會重建類課程(social reconstruction-relevance)
是社會需要優先於個人需要,關注社會改革和責任。其目的是使個人與社會間有更好的調適。課程內容為社會情境。分為兩種派別,一為重個人適應社會,另一為重社會的變革及個人被教育成有能力進行改革的成員
Eisner將課程設計的主要思考和理論取向分為五類包括:
1.重視認知過程發展,強調學習的歷程和運用心智技能;
2.重視教學組織及課程科技導向,強調有效安排和呈顯教學內容和教材;
3.重視學習者個人成長的取向,強調提供思考和自我實現的經驗;
4.強調改革的社會重建取向,主張課程係導引探討社會問題,以適應或嘗試改變社會;
5.重視學術理性主義,強調教學內容的學術知識和事實理性主義取向。~轉貼(參見:1.王文科《課程與教學論》。2.許世穎《教甄自介》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