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甄口試自介 108 中國教育史(考古題)何謂【1.庠生、2.廩生、3.太學生、4.貢生、5.貢士、6.舉人】?1.庠生:庠是古代學校之名,故學生稱庠生。後來為明清科舉制度中府、州、縣學生員的別稱。生員是指國學及州、縣學在學學生。後指經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學習者,經過縣州級考試,即"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明清時期叫州縣學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如元柯丹邱《荊釵記·會講》:「家無囊橐,忝列庠生之數。」清劉大櫆《吳君墓志銘》:「子一人,定,邑庠生。」
2.廩生:生員名目之一,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又稱廩膳生。 明初生員有定額,皆食廩。其後名額增多,因謂初設食廩者為廩膳生員,省稱「廩生」,增多者謂之「增廣生員」,省稱「增生」。又於額外增取,附於諸生之末,謂之「附學生員」,省稱「附生」。後凡初入學者皆謂之附生,其歲、科兩試等第高者可補為增生、廩生。廩生中食廩年深者可充歲貢。 清制略同。 參閱《明史•選舉志一》、《清史稿•選舉志一》。明府、州、縣學生員最初每月都給廩膳,補助生活。名額有定數,明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每人月給廩米六斗。清沿其制,經歲、科兩試一等前列者,方能取得廩名義。名額因州、縣大小而異,每年發廩餼銀四兩。廩生須為應考的童生具結保證無身家不清及冒名頂替等弊。
3.太學生:在太學裡就讀的學生。太學即國學。是我國古代設於京城的最高學府。 西周已有太學之名。 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西漢置太學之始。 東漢太學大為發展,順帝時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質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人。 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亦有變化,但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如《漢書•武帝紀》:「興太學,修郊祀。」《儒林外史》第十九回:「貢入太學肄業。」4.貢生
指考選府、州、縣生員(秀才)送到國子監(太學)肄業的人。如在《二刻拍案驚奇》卷四:「今本不敢造次,只因貢生赴京缺費,意欲求公祖大人發還此一項,以助貢生利往。」
其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貢士,即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
5.貢士
經過國家級考試,這級考試叫"會試",會試中式者為貢士。考中者稱貢士,明代有歲貢、選貢、恩貢和細貢;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清代貢生,別稱「明經」。《清史稿•選舉志三》:「次年試舉人於京師,曰會試,中式者為貢士。」
其中歲貢又叫歲進士,因初以各儒學歲貢一人故名。其貢例歷代屢變。
選貢始於弘治中。於常貢外,令提學行選貢之法。不分廩膳、增廣生員通行考選,務求學行兼優、年富力強、累試優等者乃以充貢。
恩貢是指國家有慶典,或新皇帝登極,以特恩令當貢者即時充貢。因為屬於特別選充,其地位往往高於歲貢。
納貢是指納粟之例,始於景泰四年(1453)。凡納粟之家得以入監。且不限出身資格,即使庶民亦可與生員同樣入監,時稱之為民生,亦稱俊秀。
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6.舉人
隋、唐、宋三代,被地方推舉而赴京都應科舉考試者。明清兩代稱鄉試錄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舉人也不謙讓,從人擺了一條凳子,就在上首坐了。」(轉貼)
#教育史 #臺灣教育史 #教甄筆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