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3

何儒育博士〈主任,不是你沒教好,是國家要放棄他們〉教甄(口試)議題「素養」轉貼

教甄(口試)議題「素養」轉貼〈主任,不是你沒教好,是國家要放棄他們〉台大中文博士 何儒育:這幾年逐漸以所謂「素養」導向云云的學測題目看似靈巧,其實對聰慧或文化資本充沛的學生而言,不用讀課內進度也能考高分;這或許就是教育部和許多網紅公知念茲在茲,口口聲聲說要追求的「素養」。
為了提升素養,學生、學校、家長要培養學生一個「適合培養素養的環境」,要有網路,要有豐富藏書與科研設備的圖書館,要有足夠的閱讀自學時間;大考中心與教育部諸公約莫忘記,在台灣M型化的社會中,有大批學生要負擔家計,以極低廉的價格出賣青春。
我在台南縣永康的高中夜間部教了十年的書,我的學生一貧如洗,讀書只求改善生活,有的連自己的名字和二十六字母都寫不好、學不全;那十年來,我幫學生付學費、找工作,到醫院探訪工傷而沒有補償的他們,如此號稱素養,實為文化資本導向的學測考題,完全不能貼近他們的處境。
當大考中心眼中只有靈活、變化的「素養」,這些考題就是為了擁有「文化資本」或「菁英」的學生而出的,今年滿級分的分布不也展現這個趨勢嗎?花蓮、屏東、南投和合併前的高雄縣一個滿級分的都沒有,幅員廣大的台東也只有東中一位──當然,如此考題,家境困難或偏鄉學生就會被犧牲、被放棄;畢竟老師在課堂上的活動再豐富,詮釋討論得再深入,再以學生為主體的翻轉,回家都得要有複習時間,如果那些時間被拿去打工、照顧弟妹或阿公阿嬤、種田、顧店,做各種被資本宰制的勞動,他們能摶塑的「素養」自然會降低,降低的幅度有多麼令人心痛呢?具體來說就是六龜高中呈現的分數光譜。
當整個國家的輿論都認為出題方向是合理的、正向的,作為高中教師的我,就希望台灣的教育主管機關致力於縮減城鄉差距,用各種「實質」的措施提升偏鄉文化資本。若這太困難,並非單一教育主管機關能達成,那或許可以在大考考題中設置一定比例的基本題,讓文化資本匱乏卻努力認真的學生可以得分;相反地,也能使擁有一定文化資本卻不夠努力認真的學生失分,這也是一種「鑑別度」,進深而言,對知識勤勉的態度也是一種素養。
否則,從那些學生的視角來看,他們就是注定被放棄的;嚴峻一點來說,國家的教育竟然揀選了一批學生,然後放棄他們。如果教育部真的要施行「菁英教育」,那也行,請向全台灣師生家長解釋清楚,詞兒我都幫你們想好了,你們就說啊:
我們這份考題是給精英寫的,本來就預設你們這些學生看不懂!
但別忘了,允許高中未畢業的學生逕入大學就讀也是教育部的指令,這兩種背道而馳的態度與措施,怎能不讓高中師生與家長迷惑呢?在大學錄取率超過百分之百的狀態下,那群學生將進入一間昂貴的私立大學,付著他們永遠都付不起的學費,畢業後得償還龐大的助學貸款,而那紙大學文憑,將對他們脫貧,沒、有、任、何、幫、助。他們的人生就被不一致的教育政令,活生生地犧牲了。
以國文一科來看,今年古典文學考題超過歷年比例,高達百分之五十,白話文題目也篇幅巨大,不利於文化資本匱乏,沒時間從小培養「素養」的學生;未來108課綱刪減必修古典文學,網紅公知堂而皇之地說這是語文教學現代化的象徵;然而,為了要測出古典文學閱讀與理解的素養,大考必定有固定比例的古典文學題目,那麼在課程刪減、大考卻要考的前提下,不具備文化資本的學生無庸置疑地又是被犧牲的對象。
12年國教的精神在於「適性揚才」,這樣的題目適了誰的性,揚了什麼才?那些期望透過教育脫貧的學生們,他們的未來誰關懷?師友同學常問做為高三導師的我對於今年大考題目的見解,這篇文章就是我看到考題時最深刻、真誠的反思與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