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30

心理學影響課程教學4大重點》非指導式探究

我愛你...因為你是唯一能夠理解我的人。(摘自:丹麥女孩 (The Danish Girl), 2016 電影)
※ 教師甄試 106 命題焦點《心理學影響課程教學 4 大重點》獨家剖析:非指導式探究(ungided inquiry): 非指導式探究就是以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與合作討論為前提,以人本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之教師教學活動,而非指導式探究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考,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以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創新思考。(心理學家羅傑斯主張:非指導學派、學生中心教育)
1、認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y):認知策略係指在學習過程中,用來促進資訊的選擇、建構、統整與獲得學習效果的思考與行為。學習的注意、組織、編碼、問題解決策略的主要作用在於獲得知識,可稱之為學習的認知策略;而學習的監控策略主要用於對自身認知的監控與調節,在認知過程中,兩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因此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對自身所採取的認知策略進行調節和控制自身學習內容的時間、次序、步驟和方法等活動,對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進行監控,才能提升學習效率。
2、巴比特(J.Franklin Bobbitt,1876-1956)Bobbitt於1918年把工業科學管理的原則用於課程領域。他強調為了使課程科學化,必須使課程目標體化。其認為課程需有效管理,以減少教育浪費,教育人員應該是教育的工程師。他倡導「活動分析法」是以人類生活領與之發現為起點,揚棄長久以來支配學校之古典教育課程,以及官能心理學與形式訓練說。使課程不再是菁英份子的博雅課程,而是一門實用科學課程。
3、課程意識形態:課程意識型態係指課程相關人員在課程設計、決定與評鑑上,受到某種社會文化影響而形成的觀念或價值系統,其可作為課程實施上的標準、信仰之規準及行動綱領。在教育研究領域中課程意釋型態也往往受到教育哲學主義與社會學理論更迭所影響,教育人員應時時檢視自我,並秉持批判反省的態度,破除不當的意識型態,使課程實施更澄淨完整。
4、空無課程(懸缺課程)(null curriculum)空無課程也稱為(懸缺課程),是指學校該有而未有的課程。空無課程的概念是由Eisner所提出,是以一種「缺乏什麼」的角度來審視課程;其產生原因是課程設計者對某項學習目標的偏廢、社會環境的變遷,或是社會結構意識型態的介入,在教育上,教育相關人員應以批判反省的角度,來審視學校課程設計中的空無課程,使學生的生活與社會需求相符合,使學生能夠真正的適應與改造生活的基本能力。(以上部分內容為轉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