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9

九個主要心理治療理論】去年 107 臺北輔導考了 16 題,桃園特教考了 18 題

教甄(口試自介)去年 107 考出許多,考前不斷獨家強調,被狂洗版者皆得分【九個主要心理治療理論簡介】有個高雄考生跟我講,高雄不會考教育社會學(其實去年各縣市教社都考不多)但去年 107 臺北輔導考了 16 題,桃園特教考了18題。(本社群考前獨家預測,歡迎翻查世穎臉書)輔特比率之高,也是以前不曾有的事【每年考情都不一樣】有人進複試多年,突然沒進【口試的情況也是一樣】以下摘自「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夏允中教授:
一、精神分析治療法 創始人物,Sigmind Freud(1856-1939),對於心理學的影響非常的深遠,幾乎所有的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都與精神分析治療法有關係。其主要的觀點為決定論的認為行為是受制於心理能量與幼年時性心理事件的影響。潛意識是行為產生的驅力,會受到性衝動(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宒襤吽]生之本能)與攻擊衝動(死之本能)的驅使。Freud提出了性心理發展階段,包含口腔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2-6歲)、潛伏期(6-12歲)、性徵期(12-18歲),而其中幼年時(六歲之前)的心理衝突會影響人格發展的健全。
.
依據Freud而發展出來的代表人物有Erikson所提出的心理社會化發展階段論, Jung的集體潛意識;Klein, Wincott, Fairbairn, Guntrip, Balint, Mahler等人所提出的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s theory);其中Mahler所提出的理論是客體關係理論中,很重要的理論之一,Mahler, Pine & Bergman(1975) 有系統地提出分離─ 個體(separation-individuation)過程的理論,這個過程包含了分離與個體過程,為探討幼年三歲前與母親的互動關係。「分離」是指個體一開始與母親共生關係,就開始了分離的過程;而「個體」是個體在經歷「分離─獨立」過程,對自己特質假設的過程。個體必須經過這些歷程,個體才算是「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並成一個真正的人,建立 自己與他人的穩固關係。而邊緣性人格異常(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就是發生在分離─個體歷程中的不順利,母親無法適應與忍受幼兒進行個體化的歷程,因而造成個體情緒不穩定、易怒、自我破壞行為及無法忍受焦慮等。

二、阿德勒學派治療法 創始人物Alfred Adler(1856- 1939),又稱個體心理學,為拋棄Freud的基本理論,強調人性的正面觀點,認為行為受到社會興趣、追求意義與目標的影響,探討個人的成長模式,強調負起責任,創造出自己的命運。

三、存在主義治療法 代表人物有Viktor Frankl(1905-1997);Rol咻覓iktor Frankl(1905-1997);Rollo May(1909- );Irvin Yalom等,治療假設為:人是自由的,並要為自己的選擇及行動負責。存在主義是一個極具哲學性思考的學派,在治療過程中會與當事人探索的主題有自我覺察的能力、自由與責任、追求自我認同與人際關係、追尋意義、焦慮是生存的一種狀態及覺察死亡與不存在。

四、個人中心治療法 創始人物 Carl Rogers(1902-1987),是人本主義最具代表人物,堅信人是自由的、有能力來自我引導。只要提供一個尊重與信任的環境,當事人可以發揮潛能,往積極與建設性的方向發展。Rogers主張治療者應具備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懷、同理心等特質以促進個案的成長。

五、完形治療法 創始人物Fritz Perls (1893-1970),以存在與現象學為基礎,治療的目的並不在分析,而是在整合當事人目前存在的內在衝突,有能力去瞭解與解決早年所受的困擾,進而追求思想、感覺及行為的完整與統一。

六、現實治療法 創始人物William Glasser(1925- ),人能有自由作自己的選擇,重點放在當事人要弄清自己在做什麼,並以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來解釋人的總和行為。總和行為由四個要素來決定:𣇈行動(doing);𥌓思考(thinking);矅感覺(feeling);𢣷生理反應(physiology)。Glasser將此四個要素比喻作車子的四個輪子,前輪(行動與思考)是特別重要來引導方向的,人有足夠的能力來決定要走的方向與目標。

七、行為治療法 代表人物Arnold Lazarus(1932- );Albert Bandura,早期由Skinner所提出的行為治療的哲學基礎是認為人是被決定的,是為治療的哲學基礎是認為人是被決定的,是由環境所決定的,人類無法突破環境制約的控制,因此,行為取向與人本取向(人可以自由做決定的),常被視為是極端的,近年來行為取向與人本取向已發展成不相衝突,也就是運用行為的改變技術,讓當事人瞭解與學習到有能力與自由來改變自己。

行為治療法是根據實驗心理學發展而來的,其特徵為運用科學的原理與步驟,使用客觀的評量,治療方法有一定的原理與步驟,因此,本派在治療過程中有極強烈的教導,主要的方法有鬆弛訓練、系統減敏感法、果斷訓練、 自我管理方案等。

八、認知行為治療法 代表人物Albert Ellis(1913- ),為認為人們同時具有理性的思考及非理性的思考,認知歷程會影響個體行為與情緒,可以經由改變認知歷程來改變行為與情緒,具高度的教育與指導性。

九、溝通分析治療法 創始人物Eric Berne(1910-1970),屬於一個認知風格很重的學派,強調早期決定所造成的影響,認為個案有能力作新的決定的能力。藉由分析當事人與他人及自己的溝通型態,即父母、成人及小孩自我狀態(ego state)來教導當事人發現問題所在,並做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