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9

王淑俐教授【教甄複試的表達技巧:試教及班級經營】很多老師卡在複試(試教、口試)多年

王淑俐教授【教甄複試的表達技巧:試教及班級經營】很多老師卡在複試(試教、口試)很多年,因為從學校行政、資深教師、學生及家長的觀點來看,所謂的「適任老師」或優秀師資,不僅應是高學歷、有學問、在甄試筆試上可以考高分者,更要能善於教學。許多人辛辛苦苦,卻都輸在「教甄複試」這一項目上。但是又不知自己失敗的原因,挫折感愈來愈大。以下謹從的評審經驗中,歸納出「能被錄取」的關鍵,提供有心人做為精進的參考。
一、教學方面:1.「有技巧的」引起學習動機。「萬事起頭難」、「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學的第一步--引起動機,必須反覆斟酌、仔細推敲。怎樣的開頭或開場白,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但引起動機也不宜過於誇張,使學生覺得突兀,不知老師要玩什麼把戲。引起動機可以用生活小故事、新聞事件開頭,可以利用發問以吸引學生注意或引導思考,可以安排教師或學生表演話劇、手偶、或布偶,也可以玩個小遊戲或猜謎。總之,開頭不能顯得平淡、公式化,甚至開門見山、直接切入。學生的身心狀態若還沒準備好,尚未進入學習氣氛或「收心」時,老師說甚麼也等於白費唇舌。
2.注意教學的邏輯推論,並拿捏舉例及自我坦承的適當性與程度。教學時,知識的轉換傳遞都有其合理的次序性,必須由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按部就班,不能跳躍式的思考。舉例說明時,也要考慮其正當性及價值性,要力求合乎教育目的,合乎學生的身心發展及理解程度。教學畢竟不是主持綜藝節目,不能只求娛樂效果或收視率,而忽視教育的意義。此外,自我坦承(以自己為例或抒發個人感受)時,要拿捏適合的程度,以免超過學生的生活經驗及人生體會,造成誤解或不知所云。
3.教學內容的呈現與安排要符合學生程度。
有些參加甄試的老師,因為先前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或具備研究所學歷,所以呈現的教學內容往往過多或艱深,不符學生的程度,學生跟不上老師的腳步,即使教學內容再好或教學技巧再熟練,評審仍然容易覺得是「白費工夫」,甚至擔心這樣的教學會使學生備感壓力、缺乏興趣、放棄學習。一些參加「特教老師」(不含資優班)甄選者,也有類似問題,所教內容往往程度過高,不符特教學生的需求。不過,過猶不及,教學內容也不能太過簡單。如果所教的內容過於「幼稚」,也會讓評審覺得你不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及次級文化。
4.須設計學生活動,並與教師活動交替進行。
傳統教學常以教師為中心,上課時多半為教師「唱獨角戲」;這樣的教學方式,不論講得如何精采,學生不多久就會疲倦及分心。所以現代教學不僅注重師生互動,更要專門設計「學生活動」。簡單的如問答與討論,複雜一些的則包括團體競賽、習作與發表等。一堂課約四、五十分鐘,需要兩個左右的「學生活動」;加上開場及結語之教師活動,以及學生活動之間的教師串場及回饋,整堂課由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交替進行,不僅較有變化,學生也會產生參與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學中不能沒有學生活動,但太多活動也不理想。「試教」的時間通常只有二、三十分鐘,所以一至兩個學生活動即已足夠。學生活動以團體進行較佳,減少個人英雄式的表現(但個別特別努力或需要多加鼓勵的同學除外)。
5.準備教具及補充資料,並將資訊科技與教學活動相結合。
教學除了應用教科書外,還應廣泛蒐集、準備或應用相關的教具及補充資料。試教一堂課的教學,雖然教不了多少,但在準備上要有統整觀,要提示本節課與整個大單元或其他課程間的聯繫關係,教具或補充資料之準備範圍也可以擴大。而今電腦科技與網路發達,若能將之與教學活動相結合,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而且學生會更感興趣。試教時,若能「秀」一下自己多媒體製作與運用的能力,將更增競爭力。這部分的技巧及變化很多,要靠系統學習及平時磨練。
6.熟練板書的技巧。
「板書」本為昔日師範教育的基本功夫,但在師資培育多元化之後,許多師培機構已無暇顧此。中小學教學不論再如何運用電腦科技、設計團體遊戲,仍經常有機會需要靠老師直接寫黑板來傳遞及講解知識,所以板書字體的端正、大小、正確、筆順、排列(直式由黑板右方寫起,橫式由黑板左方寫起)等,就非常重要。字體的正確及筆順尤須注意,必須依照教育部所頒之標準字體及筆順提早準備(正中書局出版「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及參看各國語辭典之筆順)。此外,如何邊寫黑板邊上課,兼顧學生的反應,以及讓教室各角落的學生都能看清楚板書等,都是一個合格教師的必備技能。
二、班級經營方面
1.注重師生關係的建立與維繫。
昔日教學的進行主要依靠教師權威,師生關係是上下的「領導與服從」。「老師說」幾乎等同「聖旨到」,學生只能全盤接收,不容有個人意見,更不能對老師質疑。「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這句話,似乎不適用於傳統的中國社會。然而今日,教師若仍以命令、斥責,甚至諷刺、羞辱的口吻進行教學,勢必引起學生消極抵制甚而強力對抗。學生若集體反應出反感或反彈情緒,必令老師難以招架。所以,上課時,說話不要太大聲,臉色不要太嚴肅;更要避免太多或明顯的負面評語,不要動不動就說要以處罰來威脅學生。這樣很容易破壞學習氣氛,不易建立信任及合作的師生關係。
2.創意的學生分組,運用小組評分表或其他加分扣分方式增進學習氣氛。既要打破傳統教師中心式的教學,加入學生活動,那麼經常需要將學生分組,以便進行分組討論、競賽、發表等。此時,就得發揮創意或精心製作一個可以重複及多班使用的分組評分表。評分方式要精緻、正確、且有新鮮感。試教時,隨時因各組的學習態度及成果給予加分或扣分,以激發團體的警覺、合作及榮譽感,提升學習的興趣與樂趣。一如設計學生活動的原則,評分時多強調團隊精神,不要突顯個別的英雄,要給每個學生公平的表現機會。試教是要將平日的教學技巧充分展現,所以即使台下沒有學生,也要假裝台下真的有學生,常常自問自答、自導自演囉!
3.音量要夠,但不需靠大聲鎮壓。
試教時通常沒有麥克風設備,如果音量不夠,不只評審聽不清楚,日後學生恐怕也聽不清楚。若自己音量不足,平時就應練練音量,學習正確發聲。當學生上課竊竊私語、吵鬧或不專心時(試教時也要「演示」這種狀況,表現自己帶班的功力),不必以大聲來鎮壓學生,這只會傷害自己的聲帶,也不見得「抓得住」學生,更容易破壞上課氣氛及師生關係。最好以「非語言行為」,如眼神、身體靠近、肢體動作,或其他「道具」來吸引學生注意。
4.加強教學時間的安排及控制,要準時下課。
有人懷疑:僅二十分鐘的試教,可以看出教學的功力嗎?當然不見得!但至少可見你對教學時間的安排。開場是不是太冗長?故事是不是講得太久?遊戲是不是佔太多時間?收尾是不是來不及而草草結束?所以即使是短時間,成功的試教者仍有辦法有頭有尾、有血有肉,感覺上一氣呵成、十分完整,甚至還會安排回家作業或預告下次的課程準備。「難以準時下課」幾乎是老師的通病。所以試教時,不要貪圖最後幾秒鐘而講個不停。真實情境中,學生早就心神渙散了,教學效果很差。為了師生共同的「福利」(老師也需要休息),還是應該準時下課。試教時通常會有時間提示,知道快結束了,就要進行總結活動。
5.注重服裝儀容,建立專業權威。
老師也是一種專業,但是不像法官、律師、醫師有特定的服裝,所以更要注重服裝儀容,以顯示個人專業的程度。若穿得不像個老師,可能會引起學生及家長輕視,不相信你所教的。試教時,老師的服裝以莊重、大方、明亮為尚,不宜穿著休閒服、牛仔衣褲、無袖、低腰(手一抬即露出小腹者)、短裙,或色澤太黯淡、太年輕、太花俏的衣飾。在儀態上,也要注意立姿、手勢、移動等,避免給人不雅、隨便或太緊張、拘謹的感覺。合宜的服裝儀容不是一日之功,必須靠長期的觀摩學習及自我修正。這方面可以藉由拍照錄影「存證」,再多聽聽別人建設性的意見。
6.調整在教室內的移動及動線,與學生保持適當的距離。
上課時要站在哪裡?如何移動?在教室內的最佳動線為何?與學生的最佳距離為何?這些都要先對自己平時上課的習慣有清楚的認識後,才能正確的調整。我們必須注意自己是否一直據守講台而移動範圍太小?或移動的速度太快,使學生看得眼花撩亂?站的位置是否太靠近學生結果反而忽略了學生?是否因站在教室較中間的位置,而一直背對某些學生?是否很少走到教室的側面或後方,而與某些學生距離太遠等等?在教室移動時,還包括目光的環顧,以免視線焦點一直放在某些學生身上,而忽視其他更多學生。這些也都需要長期的學習及改善。
所謂「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這些教學技巧非一日之功,所以愈早開始學習愈好。願各位有心進入教育園地的人,都能克服上台的恐懼,真正精進上台的功力,使自己未來無論在試教或真正任教的場合中,都能夠有好的表現。以上摘自王淑俐教授
...........
成功不是結果,而是ㄧ段漫長的學習過程。而在這長期的努力過程中,穩定的「續航力」才是關鍵。有強烈動機的人,不見得有續航力,但缺乏強烈動機的人,ㄧ點機會也沒有!(去買彩券吧!)
.
有個新竹臉友,問有沒有書面或影音函授(沒有)因為住太遠了..結果被我封鎖了!動機不強的人,根本不可能成功。請看看成功的人付出了多少代價。五年級大叔我.懶得理你!贏家喜歡與贏家為伍,輸家也喜歡與輸家取暖。別怪社會太殘酷,是你太幼稚!殘酷導師
#教甄複試 #教甄試教 #教甄自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