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3

王勝忠【口試陷阱題】評審心裡面早就有答案

摘自王勝忠:口試【陷阱題】在口試時,聽我們回答的口試委員、聽我們回答的評審,他們在問這一類型的問題時,他們心裡面早就存在有答案了,對於問題有相當層度的了解,並且知道回答的人經常會說出的回答內容,因此會故意問這一類型的題目,就是要看回答的人會不會踏入這個陷阱,當主考官問這一類型的題目時經常會讓回答的我們不自覺。
.
但如果我們能在聽到題目時就預先了解到這個問題是一個陷阱題,必須要小心回答,就可以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多方考慮我們要如何回答才比較妥適、並且可以面面俱到的回答。在此,舉例來說明什麼叫做陷阱題,比如說我來預設立場,設定一個問題:「你認同學生帶早餐到學校吃嗎?」
.
認同啊! 因為我們不知道學生每天會不會將帶來的早餐吃掉;或是媽媽給孩子買早餐的錢,要他自己去買早餐吃,但孩子有沒有去買早餐吃我們並不知道,但是,如果孩子將早餐帶來學校吃,老師看得到孩子有買早餐且有在吃早餐,老師看得到孩子吃早餐,且有看到孩子將早餐吃下肚!讓孩子帶早餐來學校吃,老師可以幫忙照料,可以對家長有一個交代。
這樣回答有沒有很好?很好啊!
老師的立場是要讓每一個小朋友都有吃早餐,並確認都沒有餓肚子,因為早餐是很重要的一餐,尤其對於正在生長發育的小朋友是相當重要的一餐。所以老師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回答問題。
假使提出這個問題的那個主考官,他剛好是學校裡面的主任,就日常生活中的觀察與發現,他認為早餐應該在家裡跟家人一起吃,吃完早餐再到學校裡面來這樣更可以配合學校所安排的各項活動來進行參與。因為他認為:吃完早餐、走路到校,學習會更好,早餐應該要在家裡面跟家人一起吃,因為難得有機會且有時間跟家人一起吃早餐,早餐是一個很重要的一餐,若是將早餐帶來學校吃的話,早自修時學校有安排閱讀時間、有安排晨光的媽媽進教室來說故事時間、有安排學校的各種活動,那麼如果將早餐帶來學校吃,當同學在參與各項學習時,在吃早餐的學生你就沒有辦法加入學習了。
由上述可知,這類型的題目並沒有對錯,但是背後隱含著一個陷阱,這個陷阱就是出題的人想要讓你踩進來而讓你不自覺,這時候他就會提出反問:「你認為應該在學校吃早餐,那假設說你們學校如果在推動閱讀,晨光閱讀的時候,那小朋友是不是邊吃早餐邊閱讀?這樣對不對?哇,這樣不錯呢,一舉多得,邊吃早餐邊閱讀,兩個活動一起完成。是不是這樣?」
嗯對,我回答的是這樣。
好,那你就走入他的陷阱了。
這類型的題目沒有說一定要怎麼回答,但是如果可以預先知道出題者的想法,則可以更妥善的回答問題。
這就是我剛剛舉例的陷阱題,大家覺得還有哪些陷阱題呢?
一定還有很多的陷阱題,對不對?
只要用心留意,一定會發現還有很多的陷阱題。
比方說:體罰,體罰是用身體、用外加的器具打到小朋友的手上身上,這個才叫體罰。那言語上面的責罰,讓他感受 沒有受傷在身上 這樣不算體罰。還是說如果叫小朋友去跑操場,這樣就不算體罰?類似諸如此類的問題,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
當我們聽到這類型的陷阱題的時候,我們可以思考一下,提問的人目前正在教育崗位上應該是擔任與問題相關的職務,他問這個問題,會不會有背後的動機,他會不會帶著哪一個陷阱來引導我們回答?如果我們事先有設想,當我們知道了,我們就可以事先準備然後破解。
因應這類型的題目,因為答案沒有對錯,只要就問題的性質多加思考,就能在回答時多些考量,在回答時考慮周詳而面面俱到,沒有提出絕對的答案,但又可以回答到口試委員的問題,讓聽的人知道我們對於教育現場的狀態熟悉且有見解,除了可以回答道問題,又可以多方面的來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