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0

教甄口試回答宜避開宗教語言

考生們對宗教在教甄口試上的不利回答常不自知,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宗教深入人心,由內而外,自己難以覺察。其實,最安全的做法就是在口試時避開。因為即便評委與你相同信仰也不會加分,更別說那些不同信仰的評委了!有一個進入複試多年總是被刷掉,而不知問題出在哪裡的老師,結果來書院模擬一次,我便聽出他的用語帶有特定宗教色彩。平日這位老師都與相同信仰的人來往(連教甄讀書會,臉書粉頁也是)因而不自知。別忘了教育基本法中揭示的「宗教中立」原則。這位老師在避開宗教語言後,當年度就上岸了!考生在準備教甄期間要避開(至少減少)特定信仰的灌輸,以免習慣了在口試答出來而不自知。
以下摘自夢光高(國小教師)學校對宗教團體在學校的品德教育態度慢慢轉變中,曾經拒絕基督教進校園但卻長期使用靜思語聯絡簿,不過近幾年則慢慢接受彩虹媽媽進校園講故事,而讓靜思語聯絡簿走進歷史,我認為在講授靜思語或生命教育課程時導師應該在現場協助與把關,學期初應與品德教育老師協同檢視課程規劃,授課中途如果出現一些灰色地帶或揚貶特定宗教的說詞應該要適時提醒或於後續課堂中做說明,這課程不是如文中所說拿來讓老師減輕負擔用的,認真看待的話其實導師會多一份工作,但如果對學生的品德提升有一定幫助,也是可行的,請相信各班導師的教育專業能力。另外對法條當中有關宗教活動一詞的定義需要被釐清,假如是以宣傳教義為主要訴求的當然是不行的,以教義為延伸的假品德議題就該嚴格把關,如果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觀念則不需要因噎廢食,這部分是否還算是宗教活動,也許找大法官解釋一下好了,這邊辯也找不到共識。
教師群:為什麼您說「信仰」無妨,「迷信」的考不上教甄?(許世穎:天助自助者,信仰或可給考生信心,助其上岸。然而,太迷信的人脫離現實,反而離岸更遠,卻自信滿滿,淪為《失控的正向思考》極深的期望,帶來極深的失望,宛如潛能開發詐騙,也炯異於企圖調和信仰與理性的「中世紀宗教教育思想家」多瑪斯的理念。)教師群:那請問「信仰」和「迷信」如何分辨?(許世穎:一線之隔。這問題很難,如同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言:「永遠不要試圖挑戰愛情和宗教。」但基本上經過「千年以上」是一個指標,反之阿湯哥信的那類「新興教會」,或電視上的怪力亂神、糖力淇肥肥安便違反了:皮德思「教育三大規準」合認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