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遠距心理諮商將上路(通訊心理諮商作業原則)終結非法亂象,深度重大問題諮商宜面對面

中央社獨家 2019.12.8.終結非法亂象,深度重大問題的諮商宜面對面遠距心理諮商將上路】衛福部近日訂定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作業原則,正式宣告遠距心理諮商時代來臨,除可幫助無法到醫療院所的民眾取得資源,也有助改善當前遠距諮商非法亂象,保障民眾權益。打開搜尋網頁,鍵入「遠距」、「心理諮商」等關鍵字,會出現許多從事相關業務的醫療診所。但根據醫師法規定,除山地、離島、特殊狀況等,醫師必須親自診察才能治療、開藥;心理師法也規定,心理師執業應以一處為限,除非是機構間支援或事先報准才不受限。
有專家坦言,根據當前法令,目前台灣遠距心理諮商並不是遊走在法律灰色地帶,而是明擺著「違法」,但過去因管理困難,處於「沒人檢舉就不處罰」狀態。衛生福利部在民國107年5月公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放寬遠距醫療的照護對象與模式;當時也有遠距心理諮商、治療將開放的討論,卻「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日前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考量民眾有遠距心理諮商需求,如有些人有白袍恐懼症,或因交通、特殊原因不方便就醫,近日已發函給各地衛生局,提出「心理師執行通訊心理諮商業務核准作業參考原則」,正式開放遠距心理諮商業務。
石崇良表示,只要醫療機構、心理治療所或心理諮商所提出通訊心理諮商業務實施計畫,並經各地政府主管機關核准,就能實施。目前已有平台業者提出申請,待衛生局核准後,遠距心理諮商即可上路。在網路盛行時代,遠距心理諮商早已是國際趨勢,衛福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心理諮商是語言、聲音的溝通,不需要其他的生理檢查,適合遠距模式,尤其在地廣人稀的國家,如美國、中國等,因專業人士分布不均,相當需要遠距醫療協助。
諶立中說,台灣的醫療可近性高,要取得心理諮商資源理應不難,但因心理問題的污名化嚴重,許多人有需求但不敢去院所諮詢。目前心理諮商也多是自費市場,但價格並不低廉,遠距諮商或可降低民眾取得門檻。此外,諶立中也說,年輕族群的溝通習慣也和傳統一代不同,他們大量減少人跟人的直接互動,習慣透過線上、社交軟體聯繫。根據生命線、安心專線的相關統計也發現,年輕人的進線量較低,必須開通其他的管道接引年輕族群的需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受訪時表示,網路諮商模式只要確保隱密性、安全無虞,「那是一定要做的」,因民眾可打破時間、地理環境限制,找到適合自己的專業人員,且可用較低的成本,提升諮商資源的可近性。但心理問題有時候會透過肢體語言呈現,遠距諮商可能難窺全貌。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人類發展與健康學院院長李玉嬋受訪時則說,遠端諮商無法取代實體諮商,而是透過方便、即時的方式,讓不方便或害怕就醫者取得資源。如有些壓力大、工時長的上班族很需要諮商資源,但下班時醫療院所早已關門,如果可以線上諮詢,對特殊族群幫助甚大。李玉嬋也表示,民眾應被教育適當適時使用心理諮商資源,因社會污名嚴重,民眾常有扭曲概念,認為不重要、不嚴重就置之不理。但心理諮商、治療不只是服務精神疾病患者,有很大的功能是重大危機事件的調整和排解,民眾應有預防且做心理健檢的概念。
遠距諮商平台業者執行長謝懿表示,許多民眾確實會提出遠距的需求,如想要給台北的心理師諮詢,但人在南部或國外,會希望直接跟心理師加Line好友,約好時間就可諮商,但這種方式可能不是一個資訊安全的狀態。若資安有疑慮,可能面臨個人基本資料外洩、就醫、諮商紀錄遭外洩或被不當使用的風險。
諶立中則提醒,心理諮商理論上當然是「面對面」較好,若要遠距,則以處理心理狀態為宜。如遭遇壓力事件、跟親人朋友吵架、情緒起伏需要找人傾聽陪伴等;但如果心理變化已經引起生理反應,如失眠、焦慮等,只有心理諮商介入可能不足。
根據衛福部發布的參考原則,通訊心理諮商業務實施計畫應載明實施的醫事人員、實施對象需年滿18歲,且確保個人資料保護及資料檔案安全維護。通訊業務的執行可以固定通信、行動通信、網際網路及其他可溝通的通信設備進行。
#諮商倫理 #行動心理師 #心理師輔導教師 #心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