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1

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停止內疚、恐懼,別再製造藉口,過你想過的生活

摘自:為什麼你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停止內疚、恐懼,別再製造藉口,過你想過的生活
【偉恩.戴爾】注重獨立或注重依賴家庭之間的差異
注重獨立的家庭認為,成員走向獨立自主是正常現象,而非向任何人的權威挑戰。這種家庭不強調依附和需要,同時也不要求孩子因為身為家中一員就必須永遠忠誠。結果,家庭成員聚在一起,是因為想要相聚,而非覺得有義務如此。這種家庭也尊重個人隱私權,不要求凡事都必須分享。在這種家庭中,婦女除了身兼母親與妻子之外,還擁有自己的生活,她會過著有效益的生活,成為孩子的表率,而非為了孩子生活。父母親會覺得自己的快樂最重要,因為只要自己不快樂,家庭就沒有和諧可言,因此父母偶爾可以單獨外出,不會覺得一定要為了孩子待在家中。母親不是奴隸,因為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女兒)將來變成那樣,她自己也不想變成那樣。她會覺得她不必為了孩子的每一項需求而陪在一旁,她認為,如果她能在這世界上與男性站在平等的立足點,實現自我,並對家庭、社區和文化有所貢獻,她會更加珍惜自己的孩子,孩子也會更珍惜她。
在這種家庭中,不會以內疚或威脅為手段,微妙地操縱孩子,使他們持續依賴,或要孩子對父母負責。孩子長大後,父母不希望孩子是出於義務才探望他們,何況父母也忙於以自己的方式過有效益的生活,絕不會坐等子女與孫兒們現身,好給他們一個活下去的理由。這樣的父母會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避免父母以前受過的苦,因為他們認清,辛苦工作可以帶給他們自信與自尊。他們不想剝奪孩子這種寶貴的經驗。
這些父母會認為,孩子想自行闖蕩奮鬥,想得到慈愛父母的協助而非壓制,這種欲望很健康,他們不會予以否決。德國作家赫曼.赫塞在《徬徨少年時》中談到通往獨立的各種途徑:
「每個人遲早都要踏出與父親、良師分離的那一步;每個人必定都有殘酷的孤獨經驗……,我自己未曾在激烈的奮鬥中離開父母與他們的世界,那「明亮」的世界,但後來漸漸地,幾乎還是不知不覺地疏離了。我對事情如此發展感到難過,在我回家時,這種情況造成許多不愉快的時刻。」
如果你能妥善處理脫離父母的獨立行動,每次回家都將會是歡喜的經驗。如果你以身作則,教你孩子了解自豪與自我價值,他們離巢時,就不會反過來讓所有相關人員緊張與混亂。
桃樂絲.費雪(Dorothy Canfield Fisher)在《她的媳婦》(Her Son’s Wife)一書中做了絕佳的總結:
「母親的作用不是讓人依賴,而是讓人不必依賴。」
所以,你可以使孩子離巢成為一件自然的事,也可以使它成為充滿創傷、永遠困擾孩子、影響親子關係的事。但你也曾是個孩子,如果你當時學會心理依賴,那麼你結婚後,或許也複製這種依賴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