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4-01

隨機殺人事件突顯出「有意義連結」的重要性

其實不僅是隨機殺人事件突顯出「有意義的連結」的重要性,工商社會中普遍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缺乏真實性人際關係..此種長期的空虛冷漠感,絕非一時之間社交式的表淺互動所能填補,即便再怎樣熱鬧的觥籌交錯也純屬枉然,這就是現代人心理疾病的根源。(參見:團體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張老師文化)
.
轉貼: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的態度行為與心理狀況,其實也是社會的產物。國際間已有相當多的社會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越是壓迫性、階層化與不平等的社會,越容易導致身心壓力疾病。英國公衛學者Richard Wilkinson在2009年出版的The Spirit Level一書中引用大量流行病學實證資料,指出病態的社會,如何透過物質機制與社會心理機制,導致各種身心壓力疾病,如心理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代謝疾病等等,也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如藥物濫用、犯罪、暴力、反社會行為等等。
.
物質機制包括物質資源的剝奪以及物質暴露風險的不平等分佈,而所謂的社會心理機制,則包括相對剝奪感、不安定感、猜疑、不信任、疏離、仇恨。想想世界各地不斷在發生的恐怖攻擊,以及台灣與日本社會日益增加的隨機殺人事件,是否也是因為暴力者失去有意義的社會認同與社會連結所致?病態行為,顯然是個重要的社會與健康問題,也是個值得重視的全球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