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2

曹中瑋(國北教大心輔教授)評林萬億的研究

其他助人專業進駐學校, 
就會壓縮到專輔教師缺。
政府的預算就是那麼多, 
尤其國中小是地方管的。 
這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

什麼?我說是現在進行式,你竟不相信?
數字會說話,請你想想:今年專輔缺額,
有沒有比去年少?雖然還是分科最多的。
尤其是國中少更多,難道學生變乖了嗎?
OS:你這種就是連破門而入,都相信先生是跟小三「蓋棉被純聊天」的正向樂觀大嬸,我懶得理你。繼續去過幸福快樂的靈修生活吧!
對於近來其他助人專業,想進駐學校一事,
有某位兼大學行政職的教授老友好心建議:
別表態、靜觀其變、看未來資源到那邊再說⋯
老友的建議的確中肯,甚至我也可能如此建議自己的許許多多專輔學生們。
問題是,如果我如此,那我就不是那個「野百合學運、師專輔導組」出身的我。
..........
曹中瑋(國北教大心輔教授,完形治療學派大師)『林萬億(2015)的研究,當前校園學生常見的問題以親職功能不佳最多,其次依序是就學不穩定、中輟、心理健康、人際困擾、偏差行為、性侵害、兒童及少年虐待疏忽、身體健康、少年犯罪、高風險家庭、網路沈迷、物質濫用、師生衝突。這些議題涉及家庭、社區、社會環境者多,可歸因個人者少。顯示,校園需求學校社工師更甚於輔導諮商人力。』
.
我個人曾在小學教育人才訓練的師範院校服務26年。教授的是心理諮商與輔導相關課程(包括親職教育),也具有諮商心理師執照。心理諮商實務工作也有38年。目前剛剛辭掉擔任了5年新北市駐校心理師專業督導的工作。我想以我個人的經驗,釐清林教授這研究結論的不合理之處。
.
其一,林教授這個研究最後的推論,其基本前提是有問題的-----人們的各種適應問題根本沒有所謂「歸因個人」的因素。因為真正純粹的「個人因素」多是先天性的,如腦傷造成的過動,天生智能障礙等,這部分需要的是早療或醫療,根本不是心理或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重心(當然,還是需要心理工作者的服務和輔導,因為那些個人先天因素會影響後來個人發展的困難,而讓心理出問題的機率更高)。
.
因此,所有心理議題都不可能肇因於純粹個人因素,或說所有的個體都是在環境中成長,所謂後天因素不就是指這些外在環境因素嗎?因此,臨床或諮商心理師或輔導老師本就都是處理整個家庭、社會環境和個人的交互影響所產生的適應問題。----即便只和個人工作(個別諮商或輔導),我們也都是要充分了解他所處環境的各種影響因素,並用適宜的方法予以調整。
.
其二,林教授可能只了解社工師的養成課程和專長的工作項目,卻似乎完全不了解輔導諮商工作者專長的工作項目和方法,更不了解我們輔導諮商的專業訓練內容吧!!(我們有專攻家族治療,婚姻議題的心理師,大部分的中小學輔導老師都有學習「親職教育」,很能處理親職功能不佳的問題)
.
校園需要哪種工作人力,更不是只看問題的性質。在校園工作都必須學習教育專業。因此目前駐校心理師有部分沒有修過教育學程,或養成之碩士班沒有修習過學校心理課程的,我在督導時,都會特別協助補強這一部分的專業,也鼓勵他們要在職進修學校教育相關課程。社工師通常在養成教育中,也沒有修習學校教育相關的課程。
.
而受過專業訓練的專輔人員-----他們是兼修學校教育與心理諮商兩項專業的人才,這才是學校心理輔導最需要的人力。
.
現在學生的各項適應問題很是複雜多元,跨領域的專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確實也需要醫療、特教、社工等專業和學校教育、輔導、心理人員等協同合作,一起幫助學生們健康的成長。但是在學校內,學生輔導工作的核心人力仍是輔導諮商人員的。